孔 庆 东 印 象


    这两天很累,到处活遭罪,啥也不愿写,吃完就想睡。

   

 

    转帖一篇网友的文字,混过这个不平安的平安夜吧。这篇印象记写得有点矛盾,顺便就贴一张矛盾的图片,以壮声势吧。

 

                           孔庆东印象

 

                      齐含

 

在我的眼里,经常写些谁谁谁的印象的人,其实就挺没意思,挺无聊。可我自己就这么厚颜无耻地写,经常就这个印象那个印象地写。说印象也往往就成了背后议论别人小是小非的人了。回想起来,就有些后悔加痛恨。

但,该印象还得印象。于是给自己自封了个印象派大师。所幸无人干涉我这大师的称号符合不符合国家法律,算不算学术称号,这些自封称呼到时候算不算提拔时的学历证明,工资该不该加一级。倒是,无人理睬很是清净,也合了我的自由自在的心意。

 

名人往往成为人们的议论对象。这也是名人成为名人后的代价吧。

 

孔庆东,近年来,也算是名人了,而且名很响的。要不然我就对他没印象了。孔庆 东是个教授,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这是以前人对教授们的调侃。现代时代进步了,调侃的语言也不一样了,现在是,教授教授,白天教授,晚上禽兽。当然,我不是用这样的语言污蔑某一个教授,我是说了一个关于教授的玩笑罢了。

 

一提起孔庆东教授,我首先想到的,孔庆东是个武侠金庸迷。如果不了解孔庆东教授的人,第一次见到孔庆东教授,提个问题,问:孔教授,你喜欢武侠小说吗?估计孔教授会被气的鼻孔冒青烟吧。孔教授是个武侠迷,且现在已经是武侠小说研究会的理事长了吧。我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么个研究学会,但我估计要有的话,孔教授肯定是个理事长,至少是个常务理事。以他对武侠小说多年的研究和体会,对武侠小说的分析和解构,全局和细部的探究,孔庆东教授也算武侠小说界的一宿吧。金庸在武侠小说界的塑像一丈高,孔庆东教授至少也得一米高。

 

喜欢武侠,就不对了吗?喜欢武侠就是文化流氓了吗?不知道哪位爱说死理的哲学家就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成千上万的人,成万上千万的人都在喜欢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就该是个好东西吧。令我佩服的是,王朔同志还是第一个站出来,对武侠小说横挑鼻子竖挑眼大肆批评一番,勇猛无比。在我挺傻气挺天真的想法里总认为,既然都是名人,都被大家所认识,那么这些名人相互之间就该都是认识的。孔庆东教授认识王朔吗?认识王朔,和王朔在一个桌子上吃过饭局吗?要真在一起吃过饭局的话,就凭两人的脾气,我估计必定是,以讨论武侠小说开始,以施展武侠精神结束,最后王朔同志脑门发青,孔教授鼻血长流。

 

我不了解孔教授的人生履历,大约该是在北大上完本科再上研究生后就留校任教了吧。但如果孔教授现在走在大街上,我看此人面相,怎么着都该是个黑社会的老大老二的角色。很可惜他是个教授,而且还是北大的,还是中文系的应该是斯斯文文地但却五大三粗有些江湖奇侠相貌地货真价实地教授。从此,北大中文系多了一个喜欢武侠的教授,黑社会也从此老了一个黑帮老大。是可惜?孰可惜?

 

议论别人,必须先了解别人吧。不管是你喜欢的人或者不喜欢的人。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怎么读过孔教授的书,记得有本孔教授的四十七号楼还是四十八号楼的书,大约写的是他学生时代的人人事事吧,我当时以为,又是个北大的毛头小伙,一时心急,写了本小书成些小名吧,也就就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后来才知道,就是今日名声显赫的曝光极高孔教授的,算我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当面错过。错过就错过。估计错过的就应该错过吧。不读他的书,总能给他多少留个印象吧。

就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强弩之末星光渐暗之时,孔庆东教授也上了讲坛,撇着嘴角上的那两撇小胡子大肆讨论武侠小说的前世今生,后果前因,让我个武侠盲都听傻了,武侠看来真的成了某种文化潮流了。是我自持清高,还是被潮流撇弃。无人可知。我总认为武侠是个三流文学,或者就不该叫文学吧,最多叫个什么呢?叫快餐文学?叫边缘文学?叫类文学?到底叫什么呢?还是叫武侠小说,最合适。堂堂大学教授,和大众大侃武侠耍大刀使棍棒挥动清风剑拿出夺命锁,总是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不那么理解?

 

说到这里,也看的出来,我对孔庆东教授的印象,确实不那么好。这种不喜欢,是我不喜欢武侠小说但孔教授却喜欢武侠小说,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原因造成的结果,还是,孔教授长相比较黑社会老大的原因造成的呢?我说不清楚。

 

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自得其乐。如果人人都能自得其乐,不管喜欢什么,都是可以的。我讨论孔教授的是是非非看来也就是多余的。

 

本期博客思考题:

1、你知道“茅盾”这个笔名的由来吗?

2、你知道所谓“平安夜”的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