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来,《道德经》作为老子的遗产和道家的精髓,其蕴含的丰富哲理和智慧思维,一直是治国安邦的经典思想。
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非常关注老子《道德经》中蕴涵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他是老子以来真正理解和自由运用老子道家理论的人。毛-泽东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是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即:相反相成的矛盾统一论、反者道之动的矛盾转化论和柔弱胜强的发展规律论。
毛-泽东青年时期很爱读老子的书,在他的《讲堂录》中记录了大量的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摘录。他也在其著文或演说时曾经多次引用老子的话,并评注认为“其中有辩证法。”如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引用老子《道德经》“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文。1949年8月,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也引用了《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直到建国后,毛-泽东还经常读老子的书,在外出时也曾指名带上《道德经》,并关注哲学界对老子及《道德经》的研究。
周-恩来早年便对老子哲学有过浓厚的兴趣和较深的研究,1939年,周-恩来在浙江绍兴对《战旅》杂志社的曹天风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大概是道家最精彩的话了吧!”。周-恩来的人生充分体现了“不以有为有,因此才有有”的人生哲理和大无大有的辩证法。他一生公而忘私,又终不留言,死不留灰,属于那种事情做完,转身即走的人。他彻底回到了本真状态,但他的遗爱和精神又长留人间。
邓-小平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为而不争”是老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加以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同时,邓-小平根据老子“谦下贵柔”、“以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发生巨变,国内出现政治风波,西方国家对中国挥舞起“制裁”大棒的紧要关头,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善于守拙,有所作为”。“功遂身退,天之道。”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话语,而邓-小平正是这样的时代伟人,他进而承担时代使命,成而退出政治舞台,在中国的政治史上开创了“退”的先例。
经济高速发展了,下一步问题就是防止社会出现动荡。而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则是中国通往“和谐”之路的良方。胡-锦涛总书记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及“以德治国”、“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理论”等这些政治主张,我们都可以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通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论述,我们也能感悟到《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句名言的历史借鉴力。
2007年4月下旬,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在中国西安、香港两地隆重举行。作为近代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涵盖最广、内容最丰、启示最多的老子、道家、道教、道学、道文化研究领域历史性盛会,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给“国际道德经论坛”贺信中说:“《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主张清静和顺、谦下不争、反战尚和等思想,体现了深厚的生命关怀、社会关怀、环境关怀的人文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则认为,“《道德经》问世已经两千多年,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对中华文明的延绵、丰富,对中国人精神的净化和升华,都有过无与伦比的作用。面对日益加快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人们应深入研究和挖掘《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强与沟通不同文明、不同信仰之间的对话。”许嘉璐委员长在“国际道德经论坛”演讲说,中华民族文明内部也要不断向前,携手并进。同时还要不断普及《道德经》,“我相信,《道德经》和中国古代所有的智慧一定能够为人类文明的对话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老子文化所弘扬的天道、人道、治道,不但以不同凡响的力量,促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最终形成,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着与时俱进的特色,更将带来世界文化新模式的成型,并且被这艘以老子道学为核心燃料的宇宙飞船送至远方,送至未来。
我们深信,道德之光王天下,道学文化确实具有扭转地球船航向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