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城和温哥华派


山海间的明珠——温哥华

加拿大的最西南部有个风景如画的中等城市,就是温哥华。大凡提到温哥华,我第一个印象就是绵绵不断的细雨,从美国西雅图到温哥华,也就是从美国西北角的华盛顿州到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就是雨多。雨水把城市洗刷得干干净净,处处是闪亮而晶莹的。这里的树啊,草啊,得天独厚,永远都是滋滋润润的,绿得你的眼睛一盯上去,就挪不开了。

温哥华是三种人的大本营,一是富豪,多半是美国人,还有香港人。1997年之前,香港人恐慌过一下,整天给自己描绘早上突然看见满大街解放军站岗、皇后大道改成解放路的图画。因此大量移民,其中一个主要的去处就是温哥华,现在温哥华居民中有十分之一是香港人,你想这个比例有多庞大;第二类人是典型中产,一个福利国家,天气又好,不像多伦多,冬天动不动就是零下25度,如果停电一个钟头,非出人命不可,因此职业阶级都蜂拥而至。早上上班的时候,你看那些衣冠楚楚、满足得脸上都流出甜蜜笑容的家伙,就都是这类,都是些打死也不闹革命的哥们姐们;第三类就是小资。这个地方生活容易,那么大的艺术家村,森林环绕,海水碧绿湛蓝,酒吧成行成市,晚上在市中心看看,那小资人数绝对不在生活衡山路、北京三里屯之下。要不为什么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会选这里做总部呢?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雨水太多,实在烦人。温哥华就是雨城,好多人一提到这个加拿大的城市,首先想到的就是绵绵不断的细雨。

我第一次到温哥华也是遇到这个雨,那是1990年,我从西雅图开车去那里。过了美国与加拿大边界,雨就开始下起来了。我们这些从加利福尼亚来的人,习惯了干旱,洛杉矶一年还下不到13英寸的雨,这大约是温哥华一个礼拜的雨量。温哥华夏天的雨还不多,到了春天,可是下得天昏地暗,冬天的雨就很讨厌了,因为这里纬度高,上午九点还没有亮透,下午4点钟就开始黑了,加上沥沥淅淅的雨,可以想象是如何的困扰。

之后我又来,还是下雨。温哥华的雨有点像我们江南的梅雨,并不大,但是却很缠绵,下起来就没个完,滴滴答答,很轻,也很固执,整个城市总是浸在一层发亮的雨靡中,非常清净。雨是这里的气氛,是这里的精神。这里的人,早就习惯了雨,无论下还是不下,生活、情绪都不受影响。

去得多了,知道温哥华的雨,却也就慢慢习惯起来,有些时候来温哥华,没下雨,反而感觉有点怪怪的,不太像温哥华一样。雨是这里的气氛,是这里的精神,有了这样的雨,才有那些潺潺的小溪,那些喧嚣的瀑布,那些发黑的森林,那些数不清的湖泊,那些蓝色的山峦。

第一次来温哥华的人,总有些震撼感,是因为这里的城市和自然景观实在是太漂亮了。

我与温哥华有些缘分,来美国后,第一次出境就是去了温哥华,在北美,朋友最多的城市也是温哥华。最近国内有个大项目请我做设计顾问,规划单位又是温哥华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来来回回,去多了,就很有亲切感。不像其它的加拿大城市,很隔膜。如果说漂亮,我看魁北克也很好,但是满大街人都讲法文,我就觉得自己是个外来人口,格格不入了。

温哥华是加拿大第三大的城市,第一大当然是多伦多,第二大则是讲法文的蒙特利尔。我在多伦多也有些朋友,但是那个城市冬天冷得不得了,夏天热起来像武汉,所以城市本身对我的吸引力就缺缺;蒙特利尔是魁北克那边的法文城市,去那里好像去法国二等城市,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心里其实还想去新斯科舍的菲里法克斯看看,因为据说加拿大最好的设计学院是新新斯科舍艺术学院,但是时间却总是不够用,因此,最喜欢的加拿大城市就数温哥华了。

温哥华市中心,是在两边海峡夹着的一个半岛上,并不大,好也就好在不太大。最近一次去温哥华,研究生时候的老同学韩铁来机场接我。开车进城的时候,他说:温哥华好就好在什么都不是最大的。这句话虽然简单,却是极为精辟。试想想,还有什么地方居住起来比中等城市更舒服?以我多年闯荡世界的经历来看,中等城市是最宜人居住的地方。现在国内的城市都争先恐后要当“国际大都会”,可是有哪个“国际大都会”能有好日子过的?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犯罪率高、人际紧张、精神崩溃,要我提倡一种中国未来城市的模型,我第一个就要推介温哥华,因为它中等大小、中等人口,连机场也是中等的,人口和城市的一切都尺度合适,有多舒适啊!中等大小的城市,总能够拥有上等的环境和上等的品质。

作家辛恩.罗西特(Sean Rossiter )介绍温哥华的发展时说:

“如果把建筑物全部去掉,巴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貌优点,不过是塞纳河两边的一片丘陵,加上河中间的几个小小的岛而已。但是,如果把温哥华的建筑全部去掉,那里可还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漂亮地方海湾深入,海湾中的岛上密布高大的松林。温哥华这个城市的地貌,地区是全世界绝大部分的城市所没有的杰出和优秀”。因此,在谈温哥华的现代建筑的时候,人们很自然地会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

温哥华的市名来自18世纪的一位航海家乔治.温哥华船长(Captain George Vancouver),他在1792年驶入现在的布拉德湾(Burrard Inlat)。对于这个美丽的海湾,他称颂备至,说这里仅仅需要建立一些工厂、村庄、大宅、小屋和其它的建筑就行了,因为自然条件实在太为优异。这个地方从此就叫做“温哥华”。今天,温哥华船长的雕像放置在温哥华市政府大厅中间。

温哥华的变化在开始的时候是很缓慢的,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66年之间,几乎看不到什么大的开发项目。当时的温哥华,基本是以木材转运、面粉加工、以及捕捞渔业为主的市镇。

大约在1961年开始,温哥华的市中心开始建造高层建筑,最早的一栋是温哥华所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水利大楼(the B.C. Hydro Building)。这栋建筑位于城市北岸,全城都可以看见。这个建筑的意义在于凸现:温哥华是一个大都会了,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木材、面粉、海产加工市镇的“Milltown”啦。

大变化,应该说是开始于1986年的世界博览会,Expo 86的展场就设在温哥华北岸的False Creek地区,这次世界博览会成为温哥华转变的契机。在温哥华人所谓的“后世博会时期”(The Post-Expo 86)内,这座城市兴起了住宅兴建高潮,发展的中心是在市中心部分,在那里兴建了许多高层的住宅,完全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近几年来,温哥华有个崭新的开发区,叫耶鲁城(Yale Town),完全走现代主义风格一路,沿海滨而建。建筑清爽气派,区内绿草茵茵,碧蓝清澄的海水轻轻拍岸,真是可爱得很。

从温哥华港湾眺望耶鲁城

不过,这里并不是从来就这么可爱宜人的。温哥华的市中心是个夹在海湾之间的半岛,位于温哥华市中心区的这个叫做“False Creek”的海湾,曾经是以面粉和木材加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区。有个铁路调车场,再就是一些锯木厂、磨房、露天木材堆放场和仓库之类的陈旧设施。直到1961年为止,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个加工厂区而已。1960年代之后,这里基本荒废,海湾中尽是垃圾废物,漂在水上,兀自沉浮。特别是在False Creek到唐人街(Chinatown)一线,极为荒凉。记得我在80年代末来这里时,晚上和朋友在唐人街吃饭,稍微走出几步,就见鬼影憧憧:蒙头垢面的流浪汉,双手抖索着要钱的乞丐,鬼鬼祟祟的毒贩子,油腔滑调的皮条客……令人毛骨悚然。那个地方就是“耶鲁城”。现在,经过有计划的开发,耶鲁城这个原来破败的旧工业区一下子脱胎换骨,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现代居住区了。

为了应付每年迁移到温哥华地区的4万多新移民的住房需要,温哥华加大了在住宅开发的力度。1990年代后期以来,香港移民达几十万人,已经在机场南部一个叫里士满(Richmond )的地方形成一个新华人区。思乡情浓的香港人,简直把香港的地名全搬到那里去了,什么尖东啦、湾仔啦,应有尽有。不过那个地段原本是片湿地,低洼得很,加上不直接靠海,离温哥华市区还有段距离,所以热闹是热闹起来了,商家食肆成行,但品质和格调却算不得上乘。二十世纪末,随着电子行业,IT行业等新兴科技行业的兴旺发达,从美国移居来温哥华的人也越来越多。西雅图离这里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那里有微软电脑、波音飞机这样的国际大企业,有的是富人,收入稳定的中产阶级就更多了,不少人就把山清水秀的温哥华当作第二居所,房地产开发自然水涨船高了。耶鲁城这个原来破败的旧工业区、火车维修站一下脱胎换骨,变成差不多是北美最好的现代居住区。

温哥华的发展历史中,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很优秀的建筑作品出现。对市区内一些重要的住宅和商业区的设计和规划,温哥华政府还会特别邀请一些比较前卫、比较学术的建筑单位来参加。温哥华之所以越变越漂亮,而且耐看,是因为它集中了当地政府和业界精英对于城市发展的高水平探索成果。耶鲁城的开发,就是这样一个代表。“耶鲁城”逐步成为这个地区最具有探索性意义的设计项目,吸引了许多人来参观和购买住宅。

耶鲁城的住宅主要是高层的公寓住宅,比较高级的公寓住宅在北美称为“condominium”,翻译成“共度公寓”,或者根据音译叫“康斗”。建造一、两栋现代住宅并不难,难的是整个庞大的社区建筑和规划风格的控制。走在耶鲁城的滨海步行道上,放眼看去,全部新建筑的高层住宅塔楼、多层住宅、低层townhouse 一律是现代主义的,米白色的墙面,洁净的大玻璃窗,映衬着海湾里碧蓝得透明得海水,纯粹得惊人。

温哥华虽然在经济上很依赖美国,说实话,整个加拿大的经济也对美国有相当的依赖性。但是在城市发展、建筑设计上,加拿大人、温哥华人还是很靠自己的。耶鲁城的设计和规划就基本是温哥华设计师自己做的,令人佩服。

温哥华对不同的建筑风格,具有很大的容忍度,这种情况刺激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师来这里参与设计,作家莫菲在1961年曾经说,温哥华有百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个说法,其实是在强调这个城市的建筑的宽容水平,与加拿大东部的许多城市相比,温哥华更加具有探索性,更加丰富。

用旧钢轨架设的幻灯架,上面投影着这个小区的历史照片

1961年,建筑师亚瑟.艾利克逊(Arthur Erickson)和伍德罗.威尔逊.伍德(Woodrow Wilson "Bud" Wood)在美国的奥勒冈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regon)教授建筑课程,他们特别强调了建筑的探索性,他们的课程被称为“建筑设计倾向的建筑课程”(design-oriented architectural approach)。当时,艾利克逊已经开始在温哥华接单设计住宅了。他的这些设计项目中,试验性成分很大。他一直希望能让自己在大学中推崇和主张的理论有个试验和实践的机会,而温哥华正好给了他这样的条件和机会。他的设计项目获得好评,他本人则成为当时在温哥华最重要的建筑师。之后的20年,艾利克逊被聘请作为主要的建筑教授,在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教书,主持建筑设计。多年的实践中,艾利克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温哥华建筑派,影响很大。

现在温哥华最重要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中主要的设计师,基本来自两个方面,一些是在大约是在1961年前后的普拉特公司(Pratt)作设计的一批设计师,另外一批就是在温哥华现代建筑之父式的人物艾利克逊的事务所中工作过的。

1965年,艾利克逊为温哥华的第二所综合大学——西蒙.佛列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简称SFU)设计校舍,这是一个很具有试验意义的设计,参与设计的还有他的合伙人乔夫.马赛(Geoff Massey)。这个大学建立在班纳比山(Burnaby Mountain)上,校园的设计,充满了现代主义的探索性和前卫性,先后获得过不少国际建筑大奖。艾里克逊不但设计了这所学校,而且在这个大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也培养了不少新一代的建筑师。

温哥华的建筑,在北美有些自成一派的意思,早年有些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但主流却是现代主义的,越是近年来的作品,就越纯粹。和一过边界的美国境内那种什么都有的一点的折衷主义做法大相径庭。现在,温哥华的建筑师们,大多毕业于温哥华的两所大学——UBC和SFU,在建筑概念和风格上相当坚持,大多可以算入温哥华建筑派。虽然在国际建筑界的名声不算太显赫,但作品却的确是漂亮。

我去参观耶鲁城的时候,很喜欢它的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因此去了解设计的公司。

参与设计耶鲁城的公司有几家,其中一家是在温哥华建筑设计事务所叫奥别蒂建筑设计事务所 (Oberto Oberti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Inc.),这个公司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参与温哥华的旧市区的改造与重新规划设计,这个公司对于改变温哥华的面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976年,作为一个主要从事商业建筑工程设计与建造的公司,奥别蒂公司成了,在当时主要参与在温哥华西部区,也就是温哥华人称之为“西温”的上等区内的安布海滨区的设计,设计了海滨步行区(Seawalk Place)。这是为新生活形态而设计的本地的第一个现代住宅区,主要是以高层的公寓为主,这里的住宅都是高天花、大面积单元、讲究的室内设计,在当时低迷的房地产中创造了新的市场热点。

1987年,公司与温哥华政府进行协议,在市中心区首次成功地改变了原来土地规划的类型(英语叫rezoning),在乔治街建造了第一栋高层公寓住宅大楼,逐步使温哥华具有现代都市的活力面貌,对于温哥华今日的形象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设计,把市中心一些已经颓败不堪的旧市区并入新的住宅小区内,从而为颓废的旧城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提升了房地产的价格,创造了新的房地产市场。这栋大楼叫乔治宫(Palais Georgia),这栋大楼在完工之前就全部卖光了,并且创造了当时单位售价最高的历史记录。

这个设计事务所也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范围,扩展到包括各种工业建筑设计、学校设计和教堂设计方面,许多这个事务所设计的教堂都被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专门电视节目介绍,是温哥华地区最好的新教堂设计。

这个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保护和改造老城。耶鲁城原来是一个靠近铁路的庞大的仓库区,温哥华政府把这个地方改造成为一个以高级住宅滨海区、改造仓库的时尚餐饮区,这个公司改造了在这个区内的格兰维尔大道和西赫斯汀大道交界附近的一个大仓库CIBC大楼,这个项目的成功设计,带动了这个仓库区的改造。之后又设计了耶鲁城内的西赫斯汀大道698号的仓库,使之成为目前最时尚的咖啡馆和酒吧。

奥别蒂公司还参与了温哥华地区许多重要的设计项目,比如在1996年设计了惠斯勒的平纳科酒店(the Pinnacle Hotel at Whistler),惠斯勒是201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地点,那里的各种设施和住宅的设计基本上都是由加拿大的设计事务所担任的。

耶鲁城有什么特别吸引中产阶级的地方呢?我想首先是地点的绝佳性,在滨海的城市中,如果住宅能够一眼就看到海,已经不得了了,如果能够步行到海边散步,就更加经贵,如果打开门就是海滨,简直难以想象,而耶鲁城就三者兼备。其次是价格比较合理,这里几乎所有的住宅建筑都是高层和多层的公寓,另有少数户形比较大的townhouse。与奢华的单栋别墅型住宅相比,价格相对便宜,中产阶级能够负担得起。地点决定了它们非同一般,但是集合型的设计,又使它们不至于贵到难以问津的地步。第三个条件就是这个住宅区离开温哥华市中心很近,上班方便,消费也方便。中产是上班一族,不是那种可以坐在家里消磨时光的有闲阶级,因此,这个地点也具有无可比拟性。第四,耶鲁城在规划设计的阶段,已经充分考虑了为居民提供完备的社区服务的内容。这里有多元的餐饮服务,有大块的绿地,步行道、单车道、足球场、划艇小码头等户外活动设施齐备。它的建筑风格,应该也是广受欢迎的条件之一。因为采用简单的现代主义风格,没有风格上的强烈倾向,因此更容易“团结”大多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消费者群。

从温哥华开车回洛杉矶,路过西雅图,见到几位在大学工作的老朋友,都是典型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从收入来说,百分之百的中产。一讲到温哥华的耶鲁城,人人都心生向往,计划着要迁去住,梦想有一天能够在那里靠写作维生。自然,有了加拿大的全面医疗保险,还有失业和退休保险,这里不算中产的天堂,还有哪里够胆自称呢?

如果有时间去温哥华,不要忘记到耶鲁城的海边咖啡馆中坐坐,领略一下加拿大的中产生活情调。

 

 

2008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