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港的立市之道


穆迪市的市政大厅主立面是一大片透明的玻璃墙,而且开设多个门道,市民在此出入自由

 

好多人现在谈“新都市主义”,至于什么是西方人眼中的新都市主义城镇呢?除了美国佛罗里达的“滨海市”( Seaside),马里兰的“肯特兰”(Kentland)之外,其他的就不多人知道了。其实加拿大最近也有好多精彩的这类新城镇,温哥华附近的“姆迪港” ( Port Moody)就是一个很杰出的作品。

温哥华现在比我十多年前去的时候大多了,因为移民加拿大的人好多都是去那里,因此也开始了一个郊区化的过程。北部叫北温哥华、西面叫西温哥华,都是很好的社区。而西南面开发的很快,早期的苏里、科科兰都已经人满为患,因此继续向外延伸,最近有几个新的遵照“新都市主义”方式设计和开发的新市镇,相当不错。其中一个叫穆迪港,广州的集美组设计事务所的几个负责人的家在附近,我去看他们的时候,他们安排我住在姆迪港的会所,因此有很好的认识。

我去的那几天,温哥华的天气有点像我们江南的春天,细雨朦朦,樱花在细雨中盛开,特别的轻盈。在日本看樱花,不知怎么特别的伤感,虽然绚丽,但是一夜风雨,落樱缤纷,往往会联想到生命的短暂。日本人在樱花下席地而坐,喝清酒喝得有点醉醺醺的,就在那里流泪。美国和加拿大的樱花,完全是壮丽的,灿烂不用说,并且好像风吹雨打也不脱落一样,恐怕品种不同吧。因此,北美人看樱花,就觉得美而已,没有伤感的情绪,东西方的差别就这么大。

我们去穆迪市的市政府,门口一片樱花,在雨荠中看的好像一片轻云一样。这个市政府建筑,半弧形,是一个在设计的时候就强调与社区联系的中心建筑群,把服务社区、图书馆、停车场统统和政府建筑连在一起,非常亲切。

穆迪市位于温哥华外围的本拿蒂海湾(Burrard Inlet),其实早在1913年就建市了,当时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为往外拉运木材在此设立了一个小型的火车站,那时候只有不到1000民居住在这片森林中、海湾畔的非常荒芜的土地上。最近几年发展得很快,成为大温哥华地区的(GVRD)的21个市区之一,目前居民26,000多人。非常特别的是,这个城市的建立是以我们所说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中心的,这里的规划和设计,主要目的是吸引创造艺术和文化方面的人才。同时因为拥有优异的自然环境,所以也同时以休闲、健康生活为主题。政府推出多项计划鼓励艺术家参与当地的艺术活动,在公园和市内设立了多个画廊和艺术工作室以吸引各地的艺术家、作家、专业人士或退休人士前来就业和落户,并设立了专门的文化服务部(Cultural Service Division),为艺术家提供专业服务。

穆迪港的这个新规划和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了,我去看的时候,已建成的设施有艺术工作室,画廊,公园写生点,剧院,图书馆,还有为专业人士使有的专家中心(Professional Center),和一个精致优雅,尺度宜人的欧洲风情步行街区。在这里的几个新社区,包括“新港村”(Newport Village)、“遗产山”社区( Heritage Mountain)和“印迪格”社区(Indigo)等,也都已初具规模。这些社区基本都是由数栋高、低层兼容,错落有致的新型住宅建筑组成,特别是新港小区内设施已相当完善:有小型超市、美容中心、酒吧、画廊、精品店、花店、咖啡厅、SPA、旅行社、银行、汽车保险等,日常生活服务非常方便。设计上摆脱了北美以往几十年来发展的超大型商业中心和超低密度住宅布局,成功地创造出新型的市镇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加国其它城市以及美国各地的新移民迁居到这里。

穆迪市的设计融合了自然环境的优美和新都市主义规划思想,因此成为目前我在温哥华看到的最杰出的新都市区。这里有完善的市政设施、保存了大面积的自然森林,还有宁静的港湾、野生鸟类自然保护区,设计了相当多的公众设施,包括公园、学校、银行、医院、图书馆、体育运动及休闲度假设施,这样的社区,自然有吸引力。

穆迪港定创意产业为立市之本,这样的公众活动常年不断

这个社区是由当地市政府、市议会通过项目定位立法,由加拿大著名的地产发展商联合开发的。这些开发商包括帕利冈住宅开发公司(Polygon Home)、奥尼尼开发公司(Onini)等。这些公司在新都市城镇开发上都非常有经验,曾经参与过北美地区多项发展计划、市区规划、和住宅小区的设计,两个开发公司的设计事务所都曾获得多项加拿大及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他们的设计,为北美人居环境社区、为新都市主义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穆迪市的市政发展理念是以艺术建市,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出轻松的文学与艺术氛围来。其中市政厅是市镇发展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建筑座落在埃库(Ioco)大道240号,是加拿大著名设计师詹姆斯.陈(James K.M. Cheng)建筑设计事务所于 1993设计,1995年落成投入使用的。这个也就是我们那天去看的第一个项目。

市政厅的规划和设计,秉承了市政发展的原则——充分体现本地的历史文化,创造发展新的文化内容。市政厅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市政府(当然,从居民人数上看,大约相当于国内中等城市的区城府吧),首先是一个行政办事中心。与大陆不同的是,市政厅同时也是市民学习、研究、读书、交流的地方,更是市政官员与市民接触的场所。因此这里的市政厅,是将政府机构的办公地点,和市民活动中心结合为一体的建筑群,这样的格局形式,在国内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其实,早期北美城市的居民社区里,人际关系非常简单,人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很多早期的社区市政综合活动——包括宗教活动——都在同一座建筑里面举行。例如庆祝活动,婚礼,解决纠纷等等。随着时代的更替,这样友善和睦的邻里关系在商业社会里已变得淡漠,如何在市政厅的设计里恢复人与人之间友好合作、融洽相处的关系,成为了整个市区发展是否能够成功的第一步。

詹姆斯.陈设计事务所在设计穆迪市的市政厅建筑时,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市政中心建筑内部设计了剧院,图书馆,议员办公室、市政办公室,所有这些功能空间都巧妙地综合安排在同一共享空间里,并且建筑内部大部分空间都是按照多种用途(multi-purpose )的方式设计的。与图书馆、剧院、市政办事人员办公室相连通的回廊是用半圆形钢架建造的,高大明亮的落地玻璃能让人纵览四周围绕的枫林,感受到四季的变化。以工业化时期典型的钢架结构建成的前厅回廊是这栋建筑的主体,使人联想起1907年穆迪港市旧日西部铁路火车站的历史风貌,突显出当地的文化脉络。

市政厅的主入口正对着联接中心商住发展区的中轴线,形成两点一线的布局。休闲中心、户外运动场就建立在市政厅的旁边,强调了市政厅和社区的联系。市民除了日常生活,户外、户内体育活动外,还可以很方便地到市政厅来参加文娱活动和阅览。数公里长的小路和木栈桥道环绕着本拿蒂海湾和森林,蜿蜒而去,市民可在优美的环境中跑步和运动。

市政厅内的摄影展——处处体现出以创意产业立市的宗旨

被枫林、樱花树林环抱的市政厅,显得相当亲切,温馨,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位于顶楼的圆型办公室,通常是作为市议员们的办公地点,市民亦可随时旁听议员们的会议;还可通过提前预约,提供给本市市民作临时性的私人或商业用途。一切都显得透明、开放和畅通,体现出加拿大政体的民主和自由特征。

市政厅的主入口广场是个半圆环型的设计,多个落地玻璃门可直接进入大厅而不设单独的大门,更没有门卫或哨兵。广场与大厅地面平层,同一水平标高,无台阶,无障碍,给人以自由,轻松,进出自如的感觉。每一个户外的停车位旁边都种满了鲜花绿草,这里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空气湿润,常年花开不断。我去的时候,头上是一片粉红轻云似的樱花,花地下盛开着灿烂的金黄色旱水仙,斯情斯景,令每位来者心情开朗愉悦。市政府是属于市民的,因此这里没有站岗的卫兵,没有国内市政府设计中常见的那种显得高不可攀登的无数级大台阶,更没有象征权势的石狮子铜兽。这里的点滴设计都环绕着和谐的社会主旨来进行,每一个细节,都让人体会到市民才是市政厅的真正主人。

这个城市浸透了新都市主义思想的精华,对做和规划的人来说,到加拿大,穆迪港市是个应该去看看的地方。

 

2008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