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奇之旅----《卢森堡日报》2008-6-25


   中国的传奇之旅

 

                                             《卢森堡日报》 2008-6-25


    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于1960年出生在浙江杭州,23岁时开始写作。我们从法译本《世事如烟》、《古典爱情》、《在细雨中呼喊》,特别是1994年出版的《活着》认识了余华。《活着》因被张艺谋改编拍成电影而大受欢迎(该电影获得了1994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它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人生,他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后毛泽东的时期。这是余华第一次用这部小说来讲述个人在一个很长时期内的命运。在《兄弟》中,他加强了叙述个人活着的坚毅方式,他们被命运压迫,屡遭不幸,却仍期待美好的明天。
    这部700多页的小说恢宏庞大、雄心勃勃,这部杰作在其讲述中包含了一代人的全部希望:战胜饥饿,根除暴力,完成经济转型以及命运转换。《兄弟》以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形象地展现了粗俗而慷慨的李光头和愚钝而忠诚的宋钢。他们虽不是亲兄弟,但从文革时的童年起,生命就至死捆绑在一块。
    他们成年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时代。由于理解现实世界的方式极度不同,他们走向了各自的道路。李光头,这个不寻常的小无赖,充分得利于中国的新形势;而宋钢,落后于时代,无法适应时代变化,沦落为失败者,任人虐待。李光头粗俗、聪明,拥有巨大的胆魄,他是行径难以捉摸的现代企业家,性格复杂,唯意志论者,暴力组织的头目,读者可在马丁·斯科西斯的电影中联想到这种人物,他们通常拥有无穷的能量。作者在描绘两个兄弟的冲突当中,展现了一幅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完整图景。
    当然,这一切可能听起来学术化。如果余华的作品没有上升至史诗的高度,就不能以超妙的思想性冠之。小说无法用平面方式来展现现实,而作者的优势是相信文学想象力的强大。令人惊讶地是,在《许三观卖血记》之后十年,创造性地写在两个时期的这部小说,交替悲剧与喜剧章节,将故事转化为预言,是名副其实的一次从文革到今天开放时期的中国的传奇之旅。

 

                                                   让雷米·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