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图书周刊》 2008-3-28
在某些方面依旧保守的今日中国,《兄弟》于2005年和2006年先后出版了上下两卷,引发了不同的读者反应。有些人赞扬这本有如宏伟壁画的小说(上下卷两本小说在法译本收录单卷),真实地再现了从文革到我们这个时代这段中国历史。凭借其振奋人心的发展进程,由李光头扮演的小农户从一无所有、数次沦落为孤儿,最终成为反复无常的红色亿万富翁,甚至想要到太空遨游一番!
但是其他文学批评者对于余华讲述故事所运用的极端现实主义感到十分的震惊。读者在这本书的开端就能看到一种挑衅色彩的倾向。书打开序幕时,少年的李光头因为偷看公厕中正解便的女人屁股而被逮个正着。对于他本人和他可怜的母亲李兰是一个耻辱,而李兰不再真正为他感到耻辱了。她的第一任丈夫,即李光头的亲生父亲,也是犯了同样偷看的勾当:他掉进了粪坑,并淹死在里面了。有其父必有其子……
李兰与她的第二任丈夫宋凡平有了更多的幸福机会,他温和而高大;他的儿子宋钢成为了李光头的兄弟。一个家庭重组起来,似乎一切都是幸福的。直到宋凡平因为“地主”的罪名在文革大潮掀起时被红卫兵所逮捕,受到百般折磨,在残忍不堪中死去。这些余华都非常详尽地叙述到。这是前所未有的——人们不习惯在一个中国国内作家的笔下读到这样的故事。随后李光头(后来成为李先生)的命运成了对宿命、野蛮和不幸的可怕报复。
196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余华现在居住在北京。在1983年完全投身写作之前,他是一名牙医。尽管无法解决翻译问题,但他拜读司汤达、普鲁斯特的著作。他是一名多产作家,已有七本书在法国出版,其中1994年出版了《活着》(袖珍书,巴别塔)。《活着》被张艺谋搬上银幕。这部电影,连同著名的巩俐,出现在了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
余华来到巴黎发行他的新书。人们渴望一睹余华本人,因为他无疑是最具光环效应的人之一,在年轻的中国当代文学中最具独创力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中国文学已经在我们中间传播了。
《兄弟》是一部迷乱而狂热的小说,它拥有滑稽奇妙的情节,其中的幽默讥诮遭到了最为苛刻的质疑和指责。这是法国读者所知的余华最为伟大的一本书。《兄弟》是一部杰作。
让-克劳德·皮埃尔
说明:一些研究者希望我在自己的博客上提供更多的资料性内容,尤其是国外针对《兄弟》的评论,为此专门设立“《兄弟》在国外”栏目。首先从法语世界的评论里选择一部分刊登,以后将陆续刊登日语、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