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为提振经济,纠纷出台各种促内需政策;向公众发放“消费券”或现金,成为重要手段:日本向国民直接发放了平均每人15000日元(约1050元人民币)的现金补贴;我国台湾地区将于2009年初每人发3600元新台币(约746元人民币)的消费券;美国2008年初实行的全民退税,也有补贴居民以振消费的目的。雅漾
消费券是在当前外需不振、企业库存高企、盈利前景恶化、投资欲望冰冻的情形下选择的一种政策工具,与政府主导的投资有着相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需求、降低企业库存、改善企业盈利前景和刺激企业投资欲望,从而缓解当前严峻的经济和就业情况,而不是针对改善民生的,同时经济持续恶化,民生能好到哪里去呢?!针对反方提出的“每个”人的问题,我认为当前没有必要花代价区分谁够资格领取消费券,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当前的贫富差距是很悬殊的,06年(抑或07,应该是06)的基尼系数0.46,反方提出的4600万(不知道那个年均是/人/年呢还是/户/年)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我认为在这种环境下再进行区分是没有必要的,同时也是不公平的(大家都是纳税人);另一方面,也会形成寻租空间,造成腐败。关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观点我以为是非常正确的,也是经济持续发展必经之路,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正与社保一样,试想今天就普及了全民社保、医疗保险和教育免费(暂且不考虑钱从哪里来),明天大家就愿意去消费了吗?当然不是,这里还有一个文化和习惯的问题。因此这些解决办法是长久之计,但现在并非能解救当前的经济,反而可能使经济陷得更深。实际上这些事情都应该是在外部环境非常好的情形下来完成,正如一个人做手术需要在他/她的身体状况非常好的情形下进行一样,只可惜很少有人能如此地高瞻远瞩。
就消费券可能产生消费现金挤出或者流入银行成为存款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借鉴台湾和日本等国家的经验,通过设计一定的条款和形式来实现规避。至于300元是否足够确实值得商榷,但毋庸置疑的是消费和投资一样,都会产生乘数效应,而不是仅仅投资能产生乘数效应,4万亿投资能否熨平经济周期可能存疑,但拿这个300*13亿和4万亿比较是否合适?!300代表的是一个政策的方向,纠缠于这个数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另外,就需求问题,在经济过热的时候,需求是高涨的,会有过剩的需求出现,现在刺激需求并不会产生所谓“透支”未来需求的问题。很明显,您提到的保险和穷人问题我很赞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保障制度不是一蹴而就能形成的,我们这几代人尚且在为好几代的人在交医疗、养老保险,这个社保的窟窿非常大,当前还在为以前的窟窿买单,要扩大保障的范围极其困难,同时涉及到医改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扩大保障的资金从哪里来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法解决当前内外交困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建,但不是现在,而是在内外部经济环境趋好的情形下建立,通过对财富征收重税以及国有资产的民营化来实现。
实际上,我认为用于发放给个人的消费券不是中央银行重新印刷的货币,而是政府的收入,这种收入可以来自于政府的财政盈余,这样发放消费券就相当于转移支付,在政府财富和个人财富之间分配;另一种来源就是政府财政盈余不足时,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相当于将民间财富转移成为消费之用,并不存在所谓法律依据、甄别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