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这一天家家要喝腊八粥,一般用八种五谷杂粮及干果熬成,可以入粥的包括糯米、大米、黑米、大豆、绿豆、芸豆、红豆、大枣、杏仁、花生、核桃仁、桂圆、百合、莲子、山药、松仁、芝麻等等,说是八种,往往又不限于八种,冰心在《腊八粥》一文中写到:“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18种干果掺在地起煮成的。……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看来熬制腊八粥的原料倒是不忌其多,很有点儿宽厚包容的意味。
腊八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时的腊日,腊日从何时起很难考究,但不会晚于春秋早期。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腊日“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为腊。”《史记》记载,秦国将腊日作为节日。但早时的腊日并不固定为腊八这天。据《通典》载,秦时“以辰腊”,汉代“以戌腊”,汉代的腊日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也就是十二月下旬,比现在的腊八要晚些。按《荆楚岁时记》所载,直到南北朝时期,腊日才固定为十二月初八这天。
说起腊日的起因,应劭提出了三种说法,一说“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一说“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一说“腊者,所以迎刑送德也”。腊日这天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祀神灵、祭祀祖先,也驱鬼避疫,是为“大傩”,《吕氏春秋》高诱的注中说:“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驱除是也。”腊日从开始那天就和祭祀牢牢地关联在一起。
腊八粥也称佛粥,据《因果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早年学习经典,在深山之中苦修了6年,学习期满他疲惫不堪走下迦嘟山,饿倒在尼连河畔,一位牧羊女用身边的杂粮、野果熬成粥给他吃,使他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的“斋僧日”、“佛成道日”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 这一天正是我国农历的腊月初八日。到唐宋时期,我国佛教日盛,各地佛寺在腊八这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其中少不了熬粥供佛以纪念,佛粥也逐渐影响到民间,这一天,无论僧俗,都讲究吃腊八粥了。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东京梦华录》称,腊月初八,“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食也。”元代以后,腊八粥的习俗开始进入宫庭,皇帝在这天“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明代后,腊八粥的习俗推向了全国,明太祖朱元璋还有清康熙皇帝,都把腊八粥作为赏赐大臣的节令佳食。也有传说这腊八粥和朱元璋还有些关系,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正值数九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意外地从监牢的老鼠洞里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便把这些东西熬成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把这锅杂粮粥称作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监牢中这个特殊的日子,就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不乏描写腊八节、腊八粥的。宋代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清代诗人夏仁虎也有一首《腊八》诗:“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连道光皇帝也写下了腊八的诗:“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要说写的比较详尽的,要算清朝李福的《腊八粥》诗了:“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又写出了当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
腊八粥可入粥的原料众多,熬制时完全因地制宜,视当时实际而决定,有则多放,无则少放。熬粥的量也可大可小,少了自家人吃,多了或者存放起来,取个“年年有余”的利头,或者散给邻居、行人,得个乐善好施的彩头。腊八粥的习俗极少束缚,可由着自己的心情率性而为,真有些开放的意识在里面。腊八这天,当我们喝着腊八粥时,是否让自己也放开胸臆,舍去那些束缚自己思想的东西,用宽容之心接纳更多的朋友,用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日子。毕竟又是新的一年了,让自己有一个全新的状态不是很好吗?
腊八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时的腊日,腊日从何时起很难考究,但不会晚于春秋早期。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腊日“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为腊。”《史记》记载,秦国将腊日作为节日。但早时的腊日并不固定为腊八这天。据《通典》载,秦时“以辰腊”,汉代“以戌腊”,汉代的腊日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也就是十二月下旬,比现在的腊八要晚些。按《荆楚岁时记》所载,直到南北朝时期,腊日才固定为十二月初八这天。
说起腊日的起因,应劭提出了三种说法,一说“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一说“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一说“腊者,所以迎刑送德也”。腊日这天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祀神灵、祭祀祖先,也驱鬼避疫,是为“大傩”,《吕氏春秋》高诱的注中说:“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驱除是也。”腊日从开始那天就和祭祀牢牢地关联在一起。
腊八粥也称佛粥,据《因果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早年学习经典,在深山之中苦修了6年,学习期满他疲惫不堪走下迦嘟山,饿倒在尼连河畔,一位牧羊女用身边的杂粮、野果熬成粥给他吃,使他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的“斋僧日”、“佛成道日”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 这一天正是我国农历的腊月初八日。到唐宋时期,我国佛教日盛,各地佛寺在腊八这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其中少不了熬粥供佛以纪念,佛粥也逐渐影响到民间,这一天,无论僧俗,都讲究吃腊八粥了。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东京梦华录》称,腊月初八,“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食也。”元代以后,腊八粥的习俗开始进入宫庭,皇帝在这天“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明代后,腊八粥的习俗推向了全国,明太祖朱元璋还有清康熙皇帝,都把腊八粥作为赏赐大臣的节令佳食。也有传说这腊八粥和朱元璋还有些关系,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正值数九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意外地从监牢的老鼠洞里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便把这些东西熬成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把这锅杂粮粥称作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监牢中这个特殊的日子,就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不乏描写腊八节、腊八粥的。宋代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清代诗人夏仁虎也有一首《腊八》诗:“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连道光皇帝也写下了腊八的诗:“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要说写的比较详尽的,要算清朝李福的《腊八粥》诗了:“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又写出了当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
腊八粥可入粥的原料众多,熬制时完全因地制宜,视当时实际而决定,有则多放,无则少放。熬粥的量也可大可小,少了自家人吃,多了或者存放起来,取个“年年有余”的利头,或者散给邻居、行人,得个乐善好施的彩头。腊八粥的习俗极少束缚,可由着自己的心情率性而为,真有些开放的意识在里面。腊八这天,当我们喝着腊八粥时,是否让自己也放开胸臆,舍去那些束缚自己思想的东西,用宽容之心接纳更多的朋友,用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日子。毕竟又是新的一年了,让自己有一个全新的状态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