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
其实大家都知道,一门学科的知识用于其它学科,只有应用得当与否之分,而没有能与不能之分。
如果
例如,我们不能问“数学能描述经济规律吗?”。若有人说1RMB+1RMB=2RMB,2RMB>1RMB,这是正确的数学运用。如果有人要把1元/KG和1元/M相加或者比较大小,就是错误的运用,因为不同量纲不能相加,不同商品也不能比较价值大小。但是,在用数学上的布劳维尔不动点定理的时候,经济学就把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还用每个商品的价格和这个“总价格”相除。这就属于数学谬用了。
也有人一直用物理学的观点,把“价值”看作是一种物理的能量,希望从物理学能量核算的角度来解读经济学。这当然也是荒唐的,是压根儿没有看到价值是一种“关系”——人和物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因此价值不是商品的内在属性,不可以和能量这种概念同日而语。
为了证明应用不当,陆先生举出了一个例子:【流行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往往出这种问题。例如,有一本《微观宏观经济学》里讲:“储蓄是漏出,投资是注入。……如果储蓄与投资相等,那就意味着漏出与注入相等,从而国民经济总的产出水平保持不变。”这就是照抄照搬水流理论的典型例子。】
这的确可以说是一个经济学谬用其它学科知识的例子。但
在这段错误的描述当中,作者完全抹去了所有者(或者说是“部门”)的概念,把“流”所在的场所,看成是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空间了。这同电流节点定律中的节点是一个电流的容体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根本看不到一个用于核算的“节点”存在了。这正是本人在《宏观经济核算的基尔霍夫定律》一文当中批评的混淆了内部流和外部流、混淆了流入和流出。
人类的知识是一个体系,可以触类旁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石当然是硬度超过被攻之玉的更好的玉,如果你随便捡起一块他山烂石就要去攻玉,自然是无功而返了。如果再因为自己的无功而返就告诫他人不要再用他山之石,那就更错了。由于对知识的驾驭以及知识门类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水平不同,应用不当的事情总是存在的,但不能因为有人应用不当,就从此不去正确应用,也不能因为自己应用不当而告诫他人不要正确应用,这就成了因为上次给孩子洗澡时把孩子连同洗澡水倒掉了,就从此以后不再给孩子洗澡一样了。
从KCL我们可以理解的经济学现象是,对于一个孤立的经济体来说,没有“收入”可言。对于一个有他国存在的国家来说,其“收入”就是出口所得,和国家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收支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不是Y=C+I+G+(X-M),而仅仅是Y=X,因为对于国家来说只有“出口”这一个收入渠道。这种理解简单而直接,不需要复杂的论证反而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见阅读链接1)。
很多时候,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都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学科的问题,而不意味着必须要运用什么学科的知识,更不是替代。如果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完全可以放弃不用。更不能为运用而运用,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
阅读链接:
1、质疑Y=C+I+G+(X-M)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12/21/92811.html;
2、电工定律能描述经济规律吗?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3502;
3、数学化不是经济学的根本出路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