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者,五德禽也


  乙酉年之春至矣,鸡年说鸡,未能免俗.而说到鸡,不得不说说我客厅里一幅“雄鸡图”,整个画面就是一只大公鸡,昂昂然而立,咄咄然而视,俨然伟丈夫也!画无题而有跋,跋曰:“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除夕之夜,我效仿古人,持一盏青灯,翻捡黄卷查得,语出自西汉初期韩婴所著《韩诗外传》。洋洋洒洒五十七字,归纳为文、武、勇、仁、信“五德”。

  鸡之五德,一是首戴冠者,文也。古时官帽,文为冠,武为盔。雄鸡高耸火红的鸡冠,极为状观漂亮,让人想到文冠。冠、官谐音,将雄鸡和鸡冠花绘为一图,叫“官上加官”,含有升迁腾达的寓意,为旧时代的吉祥图样。

  二是足博距者,武也。距是脚后面突出的似足趾之物,令鸡有趾高气扬之状,故曰“武”。

  三是敌前敢斗者,勇也。鸡对它的儿女可是百倍呵护,若是突遇鹞鹰或其它强敌袭击小鸡,母鸡会立即把小鸡护在翅膀底下,高声尖叫。公鸡也是羽毛倒竖,鸣叫迎战。就是连那威严杀气的黄鼠狼,此时也要退避三舍。如果蝎子或蜈蚣遇上,更是难逃葬其口腹的厄运。古今斗鸡的风俗,更是将这武、这勇并用了。

  四是食相告者,仁也。在动物中,鸡家族之间的挚爱,堪称楷模。我们看到,公鸡找到虫子后,会“咯咯咯”地呼唤母鸡前来享用,自己却乐不可支地扑闪着翅膀。母鸡对自己的一群子女关怀备至,常是叨着小虫或米粒送到小鸡跟前,“咕咕咕”叫着看着鸡崽吃食。

  五是鸣不失时者,信也。雄鸡司晨,守夜有时,因而古代帝王以“鸡为侯”。几千年来,鸡伴随着中华民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习俗,从“鸡声茅店月”到“鸡窗夜开卷”,寒暑往来,它无时不与我们的劳动、学习和生活相随相伴,乐此不疲。雄鸡天天报晓,准时唤醒人们起床。因为啼晨,鸡得到许多誉称,如司晨鸟、翰音、知时畜、长鸣都尉等。晋代《古今注》说:“鸡,一名烛夜。”这个“烛”字,称赞鸡鸣守信,赞美它如不眠的烛火,燃尽夜黑,迎来黎明。

  古人似乎特别乐于以五德之说描绘禽鸟类动物,如《山海经·南山经》形容“其状如鸡”的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共计五项。又以五德评论大雁。小说《水浒传》“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发议论:“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为义也;依次而飞,不越前后,此为礼也;预避鹰雕,衔芦过关,此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来,此为信川也;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五常即五德。我常想,鸡尚有文、武、勇、仁、信五德,何况人乎!以五德之说来夸鸡夸凤夸大雁,是希望在人类社会张扬这些德行。

  我们的祖先历来就推崇道行,将德治兴邦安民的大方针。假如我们真可以登上时光之塔的顶端,俯瞰上下五千年,我们一定会看到"为政以德"在沧海桑田中留下了永不磨灭豹的光辉印迹。在中华文化经典之一的<礼记>里,"君子得道而乐"言犹在耳,亦谓社会楷模的大人物,须以建立万民同乐的理想社会为己任;穿过古色古香的时空,我们邂逅范仲淹,范文正公。这位担任宋代右司谏(相当于今日的监察部长)的高官,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只能吃到稀粥和咸菜,但是勤奋好学,心怀天下大事。宋仁宗统治期间,江淮一带遇到旱灾,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范仲淹要求仁宗皇帝派官吏去救灾,仁宗却不理不睬。范仲淹不气馁,三番五次去找仁宗论争,最后仁宗只好派他去赈济百姓。尽管一生中几起几落,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却没有因为个人厉害得失而改变。《岳阳楼记》,他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叹道:"一肚皮至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章"。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争读<岳阳楼记>,洛阳纸贵之势经久不衰。

  鸡年说鸡,举头细观“雄鸡图”,低头思"五德",常怀民本之心,吟咏“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不亦善哉丶喜哉!

  2005-02-142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