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怪不怪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今天看到价值中国网李华新的文章“千余大学生竞聘超市收银员和就业低姿态”,感触颇多。文章谈到在河南人才中心的一次招聘会上,河南大学生找工作纷纷“低姿态”,选择前台接待、收银员……等“低档次”的岗位,而这些岗位是大学生以前瞧不上的认为是中专生该做的工作。

  文中忧虑,大学生的市场价值如此便宜,会造成中国教育资源的浪费,呼吁政府“有一个合适合理的和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出台”,以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一个必然结果。现在本科毕业生相对多,而中专、大专生相对少,面向中低档职位的职业培训的毕业生的数量相对少,这种和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的。

  辽宁的一个化工技术学校,学生还没有毕业,毕业生已经被某大企业“包销”,工资待遇也不低,目前这样的需求还在持续旺盛。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的层次高些、再高些,政府则希望教育产业发展得快些,再快些。最终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不断升级,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猛增。但市场要遵循其规律的,本科生的供给多了,其价值就下降;中专、大专生的供给少了,其价值就要上升,等待本科生的,不仅是前台接待、收银员,还有大量的待业。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本科生的数量必然要缩减,特别是那些就业前景差的本科专业毕业生。

  在这个市场调节的过程中,教育资源价值的扭曲和浪费是很难避免的。

  浪费归浪费,这个过程尽管痛苦,但最终会促使高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也会让目前头脑发热的高等教育冷静下来,缩减其规模,注重其质量。现在毕业生的心态已经随市场而调整了,就业“低姿态”就是最好的证明。

  结构调整不仅在本科和职业教育之间,在本科专业之间也会随市场的需求调整。那些应用型大学办的研究型专业,非重点大学的弱势学科,都将在市场的调节中逐渐被淘汰和转型。

  目前政府的导向是明确的,正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笔者认为,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干预要遵循市场规律,教育资源的调节应多遵循市场选择的结果,才能真正解决教育资源价值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