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策划天下第一


   刚改完一个稿子,准备睡觉前,上《华夏智慧》看到村长宁巨凝聚因读到史宪文教授的博文,而作的《先哲与后生》一文,颇有感触,故写下这个骇人听闻的标题。

   史教授和村长大人都谈到老子,谈到老子的智慧。其实,我对老子有特殊的感情。

   一则,自己为李姓后裔,连唐太宗都公开依傍老子,自称“柱下为帝室先祖”,更何况我等凡俗之辈乎?二则,我少年即好道学而皈依玄门,每次回师门拜望师尊,总是得先给三清祖师上香行礼。

    作为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伟大的人,我尊崇老子,他是中国哲学之父,我实在找不出,除了老子之外,我还会如此崇拜谁?作为道教宗祖,老子是逍遥自在,法力无边、三清化一的太上老君。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在太史公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年的孔子,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看到周礼的废弃,世道的衰落,于是胸怀文艺复兴的宏伟目标,千里迢迢从鲁国赶去中央政府,向老子咨询:该如何策划才能恢复周朝的“礼制”,而回复昔日的盛世。

孔子这辈子,很努力,很勤奋,很用功。他是“明知不可能为之而为之”。他周游列国处处碰壁,老子一定听说过他的经历。孔子很想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做过最大的官,是鲁国的司寇,相当于山东省司法厅厅长。老子当时是什么职务呢?老子是周天子的史官,“守藏室之史”,也做过“柱下史”,前者相当于国家档案文献管理馆馆长,后者相当于中央政府高级顾问。老子接待了来自地方政府的孔子,看得出很谦虚、很善下。

老子却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明确的告诉他:周礼的衰落,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现在,连那些制订“礼制”的人都不复存在了,我们还停留、倒退回去,又能产生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呢?同时,老子针对当前孔子的状态,给出了孔子几条真诚的建议:首先我们应该顺应时机,时机会来了,就要把握和发展(则驾);时机不到,就应该稍息与等待(则蓬累而行),把握“科学发展观”,而不能人为的强行和冒进。其次,应该去掉自己的“骄气”、“多欲”、“态色”、“淫志”,这些都不利于你未来的发展。

据说,孔子回去后,默默无言,三天都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感到奇怪便问何故,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用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这就是著名的“犹龙之叹”。 

孔子曾周游列国,见识的人也不可谓不多。可见过大世面的孔子在面对老子这位智者时,却感到难于把握对方,老子根本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对于走兽,可以张网(“罔”)来捕它;对于游鱼,可用钓丝(“纶”)来捉它;对于飞鸟,可以用拴着丝绳的箭(“矰”)来射它。此三者或走、或游、或飞,固守一端。而老子是龙,高深莫测,变化无形,难怪孔子不知用什么办法来把握他,以致茫然不知所措了。

虽然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人文学者,精通六艺,但严格说来,他却算不上是哲学家。面对老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大师,孔子感到了自己学识的不足。然而,孔子发自内心地由盛赞老子,把老子比作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的龙,这既突出了老子学识的深厚,思想的高超,也表现了孔子的伟大,充分展示了孔子谦虚豁达的品德。

从《史记》和《庄子》的记载来看,孔子对于会见老子的感觉是美好的。孔子回去后,一连三日不谈与老子见面的事,他也许沉浸在与老子谈话的美好回忆中,也许在深深地思考所受到的教益。到后来,孔子听从了老子的劝告,再也不提什么“复礼运动”了。孟子最后赞孔子为“圣之时者也”,是有根据的。孔子命运的转折,就是从见到老子开始。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老子是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

后来,老子“居周之久,见周之衰,遂去。”辞职不干了,在函谷关时,遇到尹喜强留著书,于是成五千道德真言,飘然而去。他去了哪里,连太史公都“莫知其所终”。

想想孔子,为了传播他的“儒理”,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做下了大量的宣传策划工作;看看佛陀,为了传播他的“佛法”,转法-轮四十九年,也是劳苦功高。

只有老子,什么宣传工作都没做,“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临走前将书稿往尹喜那里一放,就不管了。然而,他的《道德经》传播之广,影响之深,却让人叹为奇迹。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文字,拥有1000多个注本,与《圣经》同列为世界图书发行量之最。

老子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策”,让人不得不服!

    最近正在写作一本研究黄老道学与商业智慧的书,故摘录书中片段,以成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