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委名称冗长反映改革思维不清晰
原文链接:http://news.ifeng.com/special/2008lianghui/news/200803/0313_2875_438396.shtml
昨天,部委名称也引起了委员们热议,委员普遍认为,调整后的部委名称过于冗长,缺乏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指出,国家部委的名称不一定要变来变去,但部委名称也要有讲究,比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竟把“住房”这样的名词随意加了进来。他认为,名称应该遵循简练的原则,越简练越好,能够叫响就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或“工业和信息化部”,就证明改革思维不清晰,逻辑上不好。李灿认为,部委改名也是重大举措,一定要慎重和严谨。他认为,可以把名字相对固定,内容可以改变,确实发现名字不适合社会再改。“部门的名称就应该像品牌经营,坐不改姓行不更名,”部委名称也要经过人大讨论通过才行,不能随便变更。“
全国政协委员夏荣强也认为,部门的名称,有可商榷之处,“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我这几天听国际广播电台,将人力资源翻译为‘Humanresourses’,我觉得外国人很多都听不懂。”人力资源的名词涉及不到部的内涵,其实内涵就是人事部,核心就是就业,不如改成“就业和社会保障部”更利于百姓接受,名称也更加科学而通俗易懂。
此外,中共二组一名委员也指出,多个部委用了“和”:改革和发展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等。“和”是口语化的东西,改成“与”也好一点。
——————————————————————————————
李金华称最需要改革的是发改委
原文链接:http://news.ifeng.com/special/2008lianghui/news/200803/0313_2875_438391.shtml
“本来发改委就是机构改革的龙头,需要改革的就是它,它去牵头搞机构改革,这个怎么可能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
“在发改委某个部门下面一个司下面的一个处的处长面前,全国各地跑项目的专家连一句话都不敢辩……一反驳项目就没有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孙珩超
本报讯(记者 朱丰俊 严艳 游星宇)“把改革放在发改委,是不合适。本来发改委就是机构改革的龙头,最需要改革的就是它,它去牵头搞机构改革,这个怎么可能呢?”在昨日的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建议政府机构改革吸收更多专家、学者的力量,多做几个备选方案作比较。
“部委下属单位乱收费”
李金华说,建立中国特色与经济相适应的行政体制,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完成的。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情况中央恐怕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要组成一些人深入研究我们的体制改革到底怎么走,不光是政府要改,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党的机构改革,政府的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的改革,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的改革等。
“现在政府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多得很。有的部委下属单位,儿子、孙子、重孙子,甚至重重孙子。一个部门有100多个,整个国家机关有2000多个,阵营非常强大。三五个人,挂个牌子,就收费。”对部委下属单位中介组织乱收费,李金华提出了批评。
没有十全十美只能比较
他认为,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综合考虑。他建议应该专门有一批人来研究,而且应该以专家、学者为主体。“政府机关研究自己政府机关职能比较困难。比如说社科院,有些大学,要集中这样一批专家,他们借鉴国际上和中国历史上的经验,设立三个五个、十个八个待选方案都行。这样经过几年研究,对中国改革有个整体设想。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只能作比较,这样才逐步实施。规划很重要,没一个总体规划恐怕不行。”
分配问题几十年才能解决
李金华还特别提到收入分配的问题。他指出,现在没看到一个机构部门在研究这个问题。“不能光说,要有些人、机构来研究。我的看法,讲得不一定妥当,把改革放在发改委,是不合适,本来发改委就是机构改革的龙头,需要改革的就是它,它去牵头搞机构改革,这个怎么可能呢?所以要有一个操作的机构和人员来研究这个问题。”“分配问题,如果能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解决,就不错了。怎么样把公共财政体制真正建立起来,要从整体规划上来考虑,总得设计一个好的方案。而且政府要稍微后退一点,最后由中央、人大来决定,研究时要吸收各方面学者专家的力量。”李金华最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