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美走的路那么相似
-《光荣与梦想》笔记之二
人类社会不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只要是往现代社会前进,所发生事情就会惊人的相似。
我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立的股市和市场改革,法制建设,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名词,很多在1930年代的美国都能找到。
例如劳动法颁布以后,出现的“集体谈判”在美国当年就出现过。
1936年的美国,经过大萧条的洗礼后,终于在罗斯福总统的治理下逐步恢复起来,但是路往后走仍然充满了艰难和变数,那时的美国也没有合适的劳动法规,妇女和童工的权益受不到保障。罗斯福和他的政府花了很大的精力调整劳资关系。他要考虑的各种国家复兴计划,例如公共工程计划,社会保险法,工资工时法都奠定了这以后美国社会安定的基础。
他的副手霍普金斯对手下工作人员说:要开动你们的脑筋,搞出一整套计划,让全国人民,不管是上下左右,生活统统都有保障。
这些话听起来,就如同今天的胡温常常说得话。
1937年的美国98%的人家,每年赖以生存的收入不到五千元,而靠救济的还不算在内,平均只有1348元,凭这点钱要养活一家三四口人,,经过1929年大萧条,有自己住房的中产阶级已经不多,大多都是靠租房过日子。很多中产阶级因为掏不起房租而流落街头。
而钢铁工人的年收入平均只有369元,那时的美国,按现在的水平,大概也只能算个发展中国家吧!
罗斯福在1937年的再次宣誓就职之后演说说:“全国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住得坏,穿得坏,吃得坏。”
知识分子不断的批评美国的社会制度。
那时的劳工组织产联也才草创成立,工人到处罢工,产联的头子刘易斯出面以产联名义为和资方签订保障工人利益的合同和进行各种集体谈判。刘易斯代表钢厂工人和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老板的谈判的成功,代表了工人阶级和资方老板的首个“集体谈判”的胜利,
政府制定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和限制使用童工的法规也在反对中进行。
这一切多么像80-90年代的中国,只不过晚了50年。但是一个社会只要往前走,就躲不过这些。
一场大萧条把美国社会打得大乱,同时也暴露了各种问题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1938年的美国有点儿和中国80年末期至90年代差不多,各种问题叫人眼花缭乱,官场舞弊,老人的退休金问题,工人的静坐罢工问题,黑社会把持官场,失业工人工潮。
《光荣与梦想》提到的那些失业人的遭遇非常像我们今日的下岗工人。
“那位衣冠楚楚、每天早上按时出门的青年律师,说不定是拣个偏僻地方去挨户兜售杂志、便宜领带、真空吸尘器、高压锅、“二合一”牌鞋油之类的东西的。他甚至可能干脆换一套破衣服,在另一个市区向路人行乞。他也可能像千人万人那样,年 复一年,日复一日,找不到工作,眼看孩子日渐消瘦,只有彻夜同绝望交战的份儿。当然,人在街头流浪久了,也能找到一些窍门。譬如,花五分钱要一杯咖啡,然后白要一杯开水, 把柜台上的番茄酱倒一些同开水一搅和就算是番茄汤了
|
|
冬天,报纸塞在衬衣里边是可以御寒的;如果料到在职业介绍所外面要排上几个钟头的队,事先用麻包片把腿包扎起来就是 了。鞋可是个特殊问题。硬纸板可以衬鞋底,有些人还喜欢在鞋后跟垫上棉花,走水泥地少硌脚。但是如果一只鞋子真的完蛋了,那就什么办法也不中用了。最先磨破的是纸 板,接着 是袜子补丁,于是雪水渗进鞋里,糊满了脚丫子,加之鞋钉直扎脚跟,结果只好用一种特殊的姿势走路。
穷人家为了省钱度日想出的种种妙法,说来真了不起。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动 手卷纸烟,要不就抽“翅膀”牌(一角钱一包);为了省电,改用25瓦灯泡。孩子们捡汽 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旧被单剪开再把两边缝接起来,这样就把中间磨损的地方分移到两边去了;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这样 在邻
有时,某人一连几个星期 不露面,街坊上只听说他“有事出门”了。如果这人体贴妻子,他是不会对她透露此行实情 的,因为其中的辛酸她万万想不到。
如今,我们只要在网上随意点击一下,有关描述下岗工人,失业人员的痛苦消息随处可见。
网上有一首描写下岗工人的诗“下岗女工不用愁,浓妆艳抹上酒楼,包吃包喝还包睡, 比起在岗还实惠; 下岗男工不用愁, 操起斧头和扳手, 风风火火闯九州, 该出手时就出手。”
前年,网络上有人贴文:合肥一个30余岁的妇女在多年失业后,送走上学的女儿,在家上吊自杀。笔者的一个同事,80岁的某单位高级工程师李工在身患癌症后,因单位破产,而放弃治疗,一年后黯然去世。
如今我们中国人大多看到的都是美国的富足,却很少看到30年代美国人的那种恐慌,但是我们在前进中似乎也没有能绕过美国社会所走过的路,如今在改革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美国30年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见我们并不特殊,我们的社会也不特殊,尽管我们打着的是中国式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