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控制


1. 执行检查

目标执行检查是获取运行信息和掌握目标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或措施纠正目标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从而确保目标的实现。

1)检查内容

进度:各项目标是否按计划进度实施,如果不能按计划实施,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质量:检查目标执行过程中的质量以及最终需交付的质量等。

均衡:各项目标是否均衡的发展,是否存在进度差异,有差异时,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协调:各部门和个人之间是否紧密配合。

对策:各部门是否按对策展开的要求,切实做到人员、时间、项目的三项落实,及其对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参检对象

联检:目标责任者的直接上级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联合检查。

自检:目标责任者根据承担目标的要求进行自我检查和分析。

互检:目标责任者同级之间互检。

3)检查方法

抽查:抽查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如目标执行进度等。

彻查:全面检查目标执行情况。

4)检查时间

定期检查:对于目标值已量化的目标进行定期检查。

不定期检查:对于目标值不能量化的目标进行不定期检查。

5)检查深度

按组织结构的岗位责任分层逐级展开检查,其检查深度如下:

决策层:主要检查整体目标进度的均衡度和重大对策的落实情况。

职能层:主要检查横向协调和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

操作层:检查执行细节。

6)检查要点

反馈线程:普通进度情报的反馈主要是送达给执行人,然后送达最高主管。

方式:反馈的方式以书面数字为主。

频率:按规定时间和视进展需要。

7)检查工具

目标检查的工具一般有目标执行追踪卡和目标检查记事簿两种,目标执行追踪卡用于自我检查,目标检查记事簿用于上级检查。

目标检查记事簿(表6.4

目标检查记事薄的记录内容应包括:

目标项目的完成情况及与考评有关的数据资料;

考评标准中规定的单位、个人之间的协作情况,目标进度均衡情况;

被考评单位或个人在目标实施中做出的突出成绩;

被考评单位或个人在目标实施中的较大失误或损失及造成失误或损失的主要原因;

被考评单位或个人在目标实施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意外困难的情况。

2. 执行控制

目标执行控制的目的,是在目标检查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控制手段对目标偏差进行纠正,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1)控制要点

控制必须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要对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作出准确判断。

控制必须能够反映目标的基本动机。

控制应把握问题焦点。

控制要有适度的调节余地。

控制必须合乎经济的原则。

控制必须能够表现组织的效能。

控制的方法与技术要做到易于理解。

控制应是为了正确的执行。

2)控制过程

控制标准:控制标准是目标执行过程控制的依据,也是计量工作成果的关键依据。

成效比照:是把目标实施的实际同衡量标准进行比照,找出其中产生差异的原因。

偏差校正:针对差异原因,采取矫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