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成:补足不如开放性地继承发展


[陈嘉珉] 李志成先生所评本人文章(链接)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2/4/98333.html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2/4/98344.html

 

位置提示:红网首页 > 红辣椒频道 > 正文

李志成:补足不如开放性地继承发展

http://hlj.rednet.cn/c/2008/02/14/1437955.htm

http://www.rednet.cn 2008-2-14 0:07:46 

 

陈嘉珉先生于2008年2月12日,在红网发表文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需要补足什么》(本人原文原题为《中国有民族英雄,但没有英雄的民族》,于2008年2月4日原发价值中国网,后被百余家网站删节转载——陈嘉珉注)。在该文中,陈嘉珉先生对照其概括竞争、牺牲、成功的六字美国民族精神后分析认为,补足中华民族精神缺陷的一个良方,就是要在青少年中进行‘四书五经’教育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和内容就是要学习‘四书五经’”,培养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其命维新’的民族精神”。愚以为,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延殖和中华文化培植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本就不缺乏有陈嘉珉先生所认为的需要补足什么如果说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取得胜利,占据主导地位,中华民族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中国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先进的古代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通过开放性地继承来发展发扬中华文化,以繁荣光大的中华文化促进民族精神的健全健康,而不是在四书五经上固步自封,单啃着老祖宗的遗骨就一劳永逸了。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古代中国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一起被公认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知识,无不源于包括古代中国在内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典文明。在灿若繁星的世界众多民族文明中,萨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上强调:所有学者都承认存在着一个单一的独特的中国文明,它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也许还可以再往前追溯一千年。人们的智慧勤奋,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早就形成了强盛的民族文化和精粹的民族精神,其中就包括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其命维新的民族精神。中国在与西方的各自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中,除了与西汉时期同时存在的罗马帝国,在西方工业革命出现以前的将近1500年的时间里,中国文明要远远领先于西方的。因此,如果没有中华民族在循古上创新、在创新中牺牲、在牺牲中成功、在成功中领先,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在其于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就不会以赞扬的眼光高度评价中国是东方一个历史上非常成熟的伟大的文明国家。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运用了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非常,而这一时期中国这一古老的文明国度却是停步不前,相比之下还滞后了许多,在之后一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迅速衰败下来,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语)。在西方国家开展的工业革命而开创了全球性市场的时代,拉开世界是平的的序幕时,中国却处于落日的辉煌的时期。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西方用洋枪大炮打开了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但毫无抵抗之力的清政府对外闭锁的大门。

 

一边强大一边积弱,一边昌盛一边衰落,当时的西方国家与中国的鲜明对照是因为前者进行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之所以能顺利展开,是因为在此之前有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作为思想源泉,让欧洲走出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并不是简单地恢复了古典文化,也不是真正要恢复古典的文化,这一思想文化运动的核心就是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文艺复兴集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是基于黑暗时代已不能适应中世纪末期的一切了。

 

面对清政府积弱而受西方列强凌辱至极,当时的封建官僚和知识分子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无论是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林则徐、龚自珍、魏源、黄爵滋,还是后来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推行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由于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注定了这些探索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反思失败后,以康梁为首的变法维新派和以孙中山黄兴为主的革命派分别也相继进行了各自理想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革新,但由于在精神层面上没有及时跟上,只有少数精英人物拥有现代化思维也注定了制度革新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五四运动喊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认为要社会革新,首先还是在思想上要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来自于哪里?十月革命的一声炮火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国人逐渐清醒,认识到中国要走向独立、民主、富强,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之后艰难曲折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道路,坚持群众路线,构筑统一战线,建立了人民政权。实现独立民主,才能激起全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实现国家战略的根本转变,将党的正确领导的成果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生产力的发展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是国泰民安的基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果才能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

 

《学习时报》编辑部于2000年6月1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落日的辉煌——十七、十八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一文指出: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反省我们民族的这段历史(指康乾盛世,笔者注),最要紧的,是获得一份警醒、一份自觉:对当前以及未来世界历史大变动、大发展、大转折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我们的国情、长短及走向要有充分的把握,要以更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走向世界。从西方文艺复兴和中国近现代史来看,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的中国,由衰落走向昌盛从来就循古守旧,而是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思想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坚持革旧立新并举的思想文化建设,在的连贯关系中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文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文化,随而延至的是民族精神在内容上有新突破,在理解方式上有新诠释。因此,不识时宜地要从四书五经中找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不可取的,至多只能作为参考指导而已。

 

观点撞击:中国人的民族精神需要补足什么

 

[稿源:红网]

[作者:李志成]

[编辑:潇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