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崇军 此文是作者正在撰写一篇20万字理论文章《论有效监督机制》之内容。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理念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理念大致有:“仁义”、“忠孝”、“公正”、“博爱”、“自由”和“民主”等,这些理念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然而,这些作为理念都有一定的缺陷。
一、“仁义”。“仁义”就是要求人们对人要讲“仁慈”、“道义”或“义气”,我们对好人可以讲“仁慈”、“道义”或“义气”,但对坏人就不能讲“仁慈”、“道义”或“义气”,如果对坏人讲了“仁义”就会遭致祸害。由此可见,“仁义”有一定的缺陷。
二、“忠孝”。“忠孝”就是要求下级对上级要有“忠心”,晚辈对长辈要有“孝心”。按通常讲,人们就应当做到“忠孝”,有了“忠孝”才有服从、孝道,上下级之间、晚辈与长辈之间才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忠孝”也有不对的地方,一个人若是对上级过于“忠心”,就会变为盲目崇拜、盲目服从,不管上级好与不好、对与不对都要崇拜、服从,从而就会导致出现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就有可能给工作或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再是,一个人若是对长辈过于有“孝心”,同样有可能变为毫无主见、毫无自由,从而就会导致没有个性、创新或独立,也就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危害。由此可见,“忠孝”也有一定的缺陷。
三、“公正”。“公正”就是要求人们说话做事要做到“公道”和“正确”。按常理讲,我们说话做事就应当做到“公正”,有了“公正”才有道理或合理,也才有较好的效果或结果。但是,我们若是不能正确把握“公正”也可能犯错误。搞平均分配看来很“公正”,其实犯了“平均主义”错误,我们只有针对具体对象和实际情况而给予区别对待或合理分配,这样才有“实事求是”的“公正”。由此可见,“公正”也有一定的缺陷。
四、“博爱”。“博爱”就是要求人们有博大的爱心及爱心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有一定的“博爱”理念,能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和相互帮助,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主义社会在道德方面有所进步的地方。但是,“博爱”也有缺陷,如果我们有博大的爱心及爱心行为,就有可能不分敌我、不分阶级或不分好坏去产生爱心及爱心行为,从而自己就可能会丧失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或政治原则,最终就可能成为敌人的俘虏。由此可见,“博爱”也有一定的缺陷。
五、“自由”。“自由”就是让人们不受什么约束地说话、做事。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有一定的“自由”,“自由”是一个人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权力和空间,如果一个人的“自由”受到了较大的约束,那么这个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权力较小,并且这个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空间较窄,因此,人们常常把“自由”作为一种奋斗理想或生活理念。然而,我们对“自由”也要一分为二地看,适当的“自由”,能使自己心情舒畅、行为自如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使自己感觉幸福和快乐。但是过分的“自由”使人无拘无束,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可能去做,因此,过分的“自由”很可能导致自己犯错误。由此可见,“自由”也有一定的缺陷。
六、“民主”。“民主”就是让人民当家作主,或者是让人民享有一定的发言权、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权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民主意识逐步得到增强,要求搞好民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党和国家也比较重视政治民主建设。然而,我们对民主也要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我认为:民主与集中是一对矛盾,民主是形式,集中是内容,民主和集中是统一的,其民主就是科学的民主,相反,民主和集中是对立的,其民主就是不科学的民主。为什么这样说呢?
民主是人们的主观、意识、意见或建议的反映,又是通过语言或行为等活动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活动形式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民主就是一种必要的形式;相反,这种活动形式只是做做样子,不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民主就是一种形式主义。因此说,民主是一种形式。
集中是什么?我们对集中不能理解为独裁、专权或专断,我对集中的理解是:所谓集中就是结论、效果或结果等内容,而结论又包含决策、决议、决定或决心等内容;效果或结果又包含成绩、成效、后果等内容。因此,从这些方面来讲,集中就是一种内容。
我们之所以要民主?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正确的、良好的结论、效果或结果,如果我们开展了民主活动而没有正确的、良好的结论、效果或结果,那么,这样的民主最好不要,而这样的民主与集中就没有统一,就是不科学的民主,为此,对这样的民主就应该给予淘汰或否定。我们只有对那些在开展民主活动之后能取得良好的、正确的结论、效果或结果的,民主与集中能达到统一的,这样的民主是科学的民主,对这样的民主才能给予继承或肯定。
由此可见,民主既有科学的民主又有不科学的民主,其中不科学的民主就是民主所存在的缺陷。
作者在儒家论坛上的文集地址:http://www.sccsbbs.com/index.asp?boardid=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