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CPI成为博弈标的


就历年CPI来看(见附表),1994年高达24.1%,1988年18.8%是过去的两次高峰,在这两次高峰的前后几年,6%是个重要分水岭,一旦冲上6%就失控大涨,直到低于6%才恢复低通胀的格局。因此未来CPI是否能一直控制在6%是具有重要的战略含义。

目前美国要利用全球通胀来治疗美国可能发生的长期通缩,所以商品期货保持在高位,利率保持在低位,加上QE2的撒钱,其共同目的只有一个:制造通胀。对中国而言刚好相反,中国需要压抑通胀,省长管米袋子,市长管菜篮子,显示出政府十分坚定的决心。因此就通胀与通缩而言,中国怕通胀,美国怕通缩,二国正在进行决战,决战分出胜负的分水岭在于CPI是否超过6%,如超过6%美国获胜,如低于6%中国获胜。

附表:历年CPI数据

  1980年 6.0 %        1991年 3.4 %          2002年 -0.8 %

  1981年 2.4 %        1992年 6.4 %          2003年 1.2 %

  1982年 1.9 %        1993年 14.7 %         2004年 3.9 %

  1983年 1.5 %        1994年 24.1 %         2005年 1.8 %

  1984年 2.8 %        1995年 17.1 %         2006年 1.5 %

  1985年 9.3 %        1996年 8.3 %          2007年 4.8%

  1986年 6.5 %        1997年 2.8 %          2008年 5.9%

  1987年 7.3 %        1998年 -0.8 %         2009年 -0.7%

  1988年 18.8 %       1999年 -1.4 %

  1989年 18.0 %       2000年 0.4 %

  1990年 3.1 %        2001年 0.7 %

     警戒CPI: 6%

当今美国正在实施三大策略:利用欧债危机打击欧元的国际竞争力;拉抬日元汇率让日本的高科技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制造通胀让中国产生通胀泡沫阻碍中国的产业转型。如果这三招都成功,美国就可以维持长期的统治地位,而美元仍然是全球唯一的强势货币。未来半年将会分出初步的胜负,未来三年会分出最后的胜负。

分析问题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所以答案难免会有所差异,但如以时间的角度来看问题,则可以综合各种不同的答案,让事情更加明朗化。时间能澄清一切,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

  时间是动态的,才能展现事物不同的面貌 ,但是在纷纭的外貌下,时空的转换有其内在的规律,但这内在的规律却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因此很难把握。

  未来半年的主要观察点是通胀预期与热钱和游资的流动性。如果通胀预期不断升高,负利率一直大于1%,那么存款搬家将会持续下去,问题是这些游动的资金会涌向何方?本来最大的蓄水库是房地产,但在地产调控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游资和热钱流向房地产的数量必然有限,并且本来在地产的投机资金可能进一步外流。挖煤矿也是过去游资的对象,但政府舍小就大,淘汰小煤窑之后,游资也进入无门。农产品和蔬菜已进入价格干预阶段,在市长管制菜篮子价格的前提下,想炒作农作物难度已升高。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很少人能在快速起伏中赚到大钱,反而亏钱很容易。因此,最后一个缺口就是股市。虽然小盘股已大涨,但大盘股还处在历史底部区,因此只要通胀预期不减退,游资与热钱涌进股市乃是一种必然,只是时间的选择而已。如果再过半年通胀预期可能出现较大变化,游资涌向股市的几率就会变小。因此,股市如果要出现一个较大的大反弹应在明年上半年,并且来得快,去得也快。

  未来三年是中国产业转型的关键期,如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绩能继续成长,用业绩来化解超涨,那么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拉回是温和的,否则一个较激烈的洗牌必然出现,到时候好坏就会分明,不像目前不管好坏一律升天。中小企业的老板目前好像活在天上的天人,未来三年不少天人会变成天人五衰,毕竟过度透支总要偿还的。房地产必须进行战略转移,腾挪出空间给新兴产业,在新旧交接的过程中是否顺利是未来三年的关键。

  未来十年就要看中美的战略博弈结果如何?美元是否长线大贬?中国的地产泡沫能否软着陆?资源的定价权操在谁的手中?欧美日的通缩如何演进?金砖四国的通胀是否缓和下来?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会决定未来历史的东西方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