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这份引人注目的民生“清单”,我们发现,对一系列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安排得细致入微,实实在在,“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是“清单”中最突出的理念,体现了公共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令人感慨。
民生“清单”顾名思义,就是指国民(城乡居民)的生活问题,就是人民的生计。自古以来,“国计民生”,就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人常说“民富国强”,老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可见,民生问题是多么的重要!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义”,就有“民生主义”。不过,那时候的民生主义,主要是解决土地问题,是“平均地权”,这对当时的农民有极大的吸引力,激发他们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投身革命斗争。经过先驱者近百年的奋斗,这个问题在“土地改革”时,就得到了解决。随着时代的变迁,民生问题的内涵已经有了改变。现在的民生问题,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所以,在这份引人注目的民生“清单”中,既有免费“清单”、生活保障“清单”,又有投入“清单”、更高标准的“清单”,还有平安“清单”,具体翔实,让人信服。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这是一份振奋人心的民生“清单”,体现了民生生存和科学发展之需,展示了党和政府自信、开放、创新的形象,表达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因此,在总理报告中间响起的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虽然来自代表,但这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
由此,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来说,总理报告中的民生“清单”就是勤政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要落实好民生“清单”,起码要做到“三动”。一是动脑,投入全部精力,为群众谋事解难。二是动腿,脚踏实地深入到群众中去,特别要深入到民生问题多的地区、家庭中去,亲历亲为,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动手,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急切的“小事“抓起。只有把这些“小事”办实、办好、办成,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加强,党的威信才能提高,党和政府向人民作出的承诺才能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