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制度设置及后果
《经济学消息报》2008年第6期刊载了
《世界经济千年史》的作者麦迪逊简括地说可能之一是制度。但对一个外国人而言,说明是什么制度影响了中国则很困难。难懂的汉语确实成为他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制度设置的关键障碍。
是什么制度在中国被超越的历史不幸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呢?这还要慢慢说起。迄今为止,我们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不过是人类的内心和客观世界交互激荡的结果,并深深打上了人类思维的烙印。正如经验主义哲学一派所笃信的那样, 我们的所有知识不过是我们的内心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观念而已,并受到思维习惯力量的制约。有什么样的思维和思维习惯,就会决定我们在和不可知的客观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多少。
有理由相信,存在一种最优的思维方式,能够使得我们在和客观世界的交往中物质和精神所得达到最大。就像在处理经济学命题一样,对什么才是财富生产的最好方法上,已经得到证明的是,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来获得财富的最好方法。市场是什么?市场的本质是自由交易。实际上,财富生产的朴素法则背后说的是:自由是生产物质财富的最好方法。甚至在人类文明史中,我们发现,精神财富的获得也和自由密切相关,思维自由的时代,也是精神文明极度繁荣的时代。
自由的思维方式隐含的命题是允许试错,从而使得正确的思维方式成为可能。什么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思考的不过在三个方面而已,那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什么”的问题最不重要。这种对客观世界的判断实际上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多,每一次对“是什么”的更改,都是对人类已有思想的巨大突破与超越。
重要的是问问“为什么”,“怎么样”。中国在前现代社会辉煌而在近代衰落了,笔者认为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具体说来,在前现代社会,由于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和天才人物在实践中的偶然发现,而中国在这方面又有绝对优势(人多)。自然科学中有关于物体正态分布的观察,也可以引申到生物世界中,如果一个物种的数量足够多,那么一定会出现极端物种,并且数量会按物种基数而增加。比如人类,人的数量很多,根据正态分布法则,肯定要出现天才人物。因而,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技是极其进步和辉煌的。
这个时候,人们因为实践需要,他们十分明了并自觉应用“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在这两个问题之后便顺理成章地解决了。而对“是什么”的更改又使中国科技发明向前发展。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锯子的发明。传说锯子是鲁班发明的,鲁班知道“为什么”锯子可以切割东西(由手被形如锯子的草划伤),而且其思考了“怎么样”来解决切割东西这一问题。进而锯子(是什么)顺理成章地发明了。再以后,还是出于对前两个问题的思考,后人修改了“是什么”,于是有了钢锯、电锯等,这就改变了对事物的认识,并使得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技术在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福祉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在那个时候的经济成就也非同小可。
但是在大约14世纪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走了下坡路。笔者认为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变了。思维方式变化的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制度设置,主要是文化制度比如科举制度的出现。这种制度使得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的精英,只须注重“是什么”就可以了。比如背八股考取功名,简洁地过上一劳永逸的生活。从而使得再去走“为什么”,“怎么样”再“是什么”的思维路线变得成本非常很大,不能考取功名,在古代社会里就是“制于人” 的人。因而,几乎没有人再愿意从事形而上的思考。
某种程度上说,过于重视“是什么”实际上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心理。而过于功利化的代价则是创造性的丧失。对“为什么”等问题的思索很类似形而上的思考,是一种思维游戏,这种思考带来的功利后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很可能要很久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在数学史中,圆锥曲线在古希腊的数学爱好者那里是纯粹的智力游戏,但是,正是这个智力游戏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把火箭送上了太空。
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精英们因科举制度而在十年寒窗背诵古代经典的时候,同时代的西方因为没有这个制度约束,而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考,从而知识的发展以指数形式增加,终于在科技方面超越了中国,进而在经济成就上也超越了中国。
科举制度的设置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由思考的限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直接导致国人创造力、创新能力的衰竭和功利心的膨胀。思维是有惯性的,不幸的是,这种对自由思考的限制和过于功利化的行事方式在随后的很多年如影随形。当西方在抽象科学方面一日千里的时候,我们的文学却也迅速成长。但是决定国强国富的是科技实力而不是文学。
制度设置是一种激励机制,这种激励将把人们引向不同的方向,从而导致一个社会和民族完全不同的命运。尤其当制度设置干涉到人们自由,即使是精神自由的时候,也容易把这个国家引向衰弱。中国近三十年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自由的回归。大家都预期,中国的奇迹将持续。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继续解放思想,珍视并尊重自由,通过制度设置引导非功利化的思考,就像我们的总理提倡作 “仰望星空的人”那样,保证这些“仰望星空的人”不至于寝食难安,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必将不可阻挡。
作者:王天龙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
邮编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