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发于08年4月《东方早报》)
在澳大利亚,有些上年纪的人都把英国称为他们的“母亲国”,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当作他们的“兄弟国”,寓示着澳洲与这些英语国家在民族、种族和价值观方面共同的盎格鲁·萨格逊血亲渊源。
但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的少壮派政坛人物和年轻公民怀着共和理想欲与英国这个文化母体彻底切断精神的脐带,陆克文这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4月7日对英国进行上任后的首次正式访问,并分别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首相布朗举行会晤。在会见英国政要前,陆克文再次直言不讳地重申,澳大利亚想要放弃君主立宪制,改行共和政体。
要女王还是要共和,一直以来都是澳大利亚的焦点问题。当英国的共和主义者开始在思考废除女王结束君主立宪制时,澳大利亚早就着手造势了。自上世纪90年代末相关的民意测验不断进行,就在1999年,澳大利亚国内为是否实行共和制举行了全民公决,结果以55%比45%的表决保留了君主制,但有2/3多数人事实上倾向共和制。他们认为,全民公决结果并不表明坚持君主制的人占据优势,而是在如何选出共和国总统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从而导致保留君主制的结果。如今,共和主义者陆克文当上了总理,更为该国向共和制转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共和制的坚定支持者,50岁的陆克文一再宣称澳大利亚将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保留英女王作为澳大利亚国家元首地位,这意味着澳大利亚由联邦君主制走向共和制已经被提上政治议事日程。
自1788年1月26日英国航海家阿瑟·菲利浦率首批移民开始,澳大利亚沦为英国殖民地,它就和英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太平洋岛国一度被当作英国罪犯的流放地,直到1851年发现金矿后移民激增,英国政府酌情建立了6个殖民区。上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但保留了英国女王作为澳大利亚元首的形式地位。但长期以来,英国对帝国辉煌时代曾经的殖民地澳大利亚的情感一向是微妙复杂的。查尔斯王储曾在1980年代有意担任澳大利亚总督,但他自动请缨的好意遭到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拒绝。霍克认为,澳大利亚既以英女王为国家元首,由她儿子出任总督,亦即女王在澳大利亚的代表,是英国君主制的“双重”体现,澳大利亚人会觉得很讨厌。同样,在2007年,澳大利亚政界领导人又明确拒绝英国威廉王子担任澳总督的意向。面对越来越近的共和浪潮,伊丽莎白女王只能说,“这是澳大利亚人的事情,将由澳大利亚人通过民主与宪法手段来决定这个问题。”
英联邦这样的形式主义联盟正成为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方面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力量是巨大的,出于种种原因人们不愿舍去,毕竟澳大利亚与英国在历史上血水相融,在政治体制、社会模式、文化价值、生活方式上几乎完全是英国的翻版;而另一方面,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仍然尊英国女王为自己的国家元首并向女王宣誓效忠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滑稽的体制。而对于君主立宪制,新一代的澳大利亚人更无好感,支持君主制的领导人被指操纵不懂世故的选民,以不诚实的恐吓性方式宣传这是“政客们的共和国”,是为了少数精英,而不是为普罗大众。百姓要出钱供养一个巨大却不会带来任何收益的王室家族,没有多少充足的理由。
陆克文,代表着这一代澳洲人的新型价值。他是一个乳牛场工人的孩子,11岁那年,陆克文的父亲突然去世,母子5人被迫离开乳牛场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酸楚的童年培育了他坚定的平民主义理想,这种理想体现在他的从政纲领导中“为低收入者提供免费医疗,大幅降低高等教育学费”的主张中,也体现在他试图坚决改变君主制的共和梦想中。50年人生历程从农家男孩到政府总理的奋斗历练催生了他执着的共和梦想,从他上任后的首次访英就宣称要炒掉“女王”的明确态度来看,接下来,他必定会为这个梦想的完成而继续艰苦的游说。
(发表时标题改为《陆克文会炒掉英国女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