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谢青桐

谢青桐,资深传媒人。1995年起在江苏和广东的地市级报纸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先后主持焦点新闻版、文化版和评论版。2003年以后兼任双语杂志That’s地方版主编。2005年至2007年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奖学金资助,受邀在澳大利亚学术机构从事传媒中国专题访问研究。

长期为国内外媒体撰写专栏文章,在《新京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出版人》、《广州日报》等国内报刊及海外华语报纸刊发了数百篇新闻、评论、理论和文学作品。文化类作品《“少年中国”之子肩负的进化疼痛》、《谢晋:一个导演和他的时代》、《右边的胡适和左边的鲁迅》、《雅各宾派的幽灵在美国复活?》等具有广泛影响力;新闻评论类作品《另一种目光反思9•11五周年》、《把汶川灾难当作一个起点》、《如果机场变战场》、《谁在扭曲儒家精神?》、《当身体成为政治话语的中心》、《萨达姆,在黎明的绞架上》、《全球化偷窥》等刊载于国内多家知名媒体,被互联网广泛转载并受好评。

推上断头台


  大约是白帝城刘备托孤的前一年,在魏国的谯郡铚县,今天的安徽宿县,一个嵇姓外来户生了个男孩。谁也没有料到,日后,这个孩子居然在历史的心窝狠狠捣了一拳,并且让人久久难忘。他的名字,叫做嵇康。

  二十多年后,大幕拉开,聚光灯刷地点亮,嵇康亮相了。只听台下一片尖叫,无数女生顿时昏倒——嵇康真是太帅了。据说见到嵇康的人,都感慨地称赞他如同松下吹过的清风,高昂而从容。“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朋友山涛,评论嵇康时说他如同独立的孤松,连喝醉了要栽倒在地的样子,都像即将崩倒的玉山一样,帅得一塌糊涂。很多年以后,有人在王戎面前夸赞嵇康的儿子长得帅,王...

Read more

在黎明的绞架上


(07年刊发于海外华文报纸星岛日报评论版)

2006年12月30日黎明,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神态平静地走上绞架。他终究没能看到2007年的曙光,尽管这曙光已经在远方的地平线上隐隐可见。

而萨达姆被处死的过程,突然变得这样娱乐化。在伊斯兰教的节日里被处死,行刑过程被违规用手机偷拍,行刑人对老萨嘲笑,围着他的尸体狂欢。这一切类似闹剧的场景,大大降低了伸张正义的意义。这种强烈的尴尬终于还是被美国总统布什渲泄出来,他有点恼羞成怒地说,对萨达姆执行绞刑“看起来像是报复仇杀”。在接受采访时他又说,“我感到很失望。我觉得他们把行刑搞砸了。&...

Read more

酒鬼总统和他的政治遗产


(07年刊发于美国华文报)

一个前苏联的高级领导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无神论者,最后发现神的真实存在,相信只有上帝可以倾听他虔诚的声音,这就是叶利钦。

“在这个地方真的更容易让上帝听到我的声音吗?”这是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离世前的一个月,在复活节,执意携夫人到以色列的约旦河进行朝圣时,问陪同的中东信神者塞东.扎马里的话。

据记载,耶稣就是在这约旦河边,接受了教师约翰的洗礼的。因此叶利钦不顾身体和旅途的重重困难,坚持前往圣土,在被称为“耶稣洗礼的地方”对天祷告,希望与神沟通。叶利钦此行对外公...

Read more

这一代澳洲人的共和之梦


               这一代澳洲人的共和之梦

 

(刊发于08年4月《东方早报》)

 

在澳大利亚,有些上年纪的人都把英国称为他们的“母亲国”,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当作他们的“兄弟国”,寓示着澳洲与这些英语国家在民族、种族和价值观方面共同的盎格鲁·萨格逊血亲渊源。

 

但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的少壮派政坛人物和年轻公民怀着共和理想欲与英国这个文化母体彻底切断精神的脐带,陆克文这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n...

Read more

醉翁


  (刊发于《出版人》杂志,“士子悲歌录”专栏文章)

一千年前,货币之流通,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另外,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在 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城市相比而无逊色。”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专著中如是说。欧阳修就生于这样的盛世年代。

欧阳修的母亲教年少的儿子学问,没有纸笔,就用芦荻为笔,在沙地上划出字来教授给他。母亲曾经对他讲述其早逝父亲的事迹:“你父亲在世的时候,做一个小官 吏,夜间在烛下看案卷,屡屡掩卷叹息。我问他为...

Read more

疯的藤


  (刊发于《出版人》杂志,“士子悲歌录”专栏文章)

  一、

  书屋前有棵歪歪扭扭的青藤,悄无声息,枯荣无定,姿态一直怪狂。这间书屋的主人,是明代的绍兴人徐渭。

  徐渭的母亲是他父亲第二个妻子苗氏的陪嫁丫头。子由母卑,徐渭的家庭地位自然也很低。在他父亲过世后,情形更加恶化。母亲象奴婢一样为这个家庭劳作,还要遭人白眼和凌辱。徐渭的状况稍微好点,因为苗夫人没有生育,就把他当自己儿子一样地抚养。对于养母苗氏,徐渭内心是相当复杂的,那是他在这个家里唯一的靠山,对她只能百依百顺,不敢有半句怨言。这样的屈辱,一点点化作怨怒,层层地积压心头。

  ...

Read more

大唐断背考


(刊发于《出版人》杂志,“士子悲歌录”专栏文章)


一、

 

被御用会是什么滋味?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来说,他们至高的价值理想,就是期望有朝一日被最高统治者御用,从而能在最高层面上建功立业,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李白一生郁闷不断,就因为时刻不忘“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的宏愿抱负;杜甫心心念念的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一旦真正被御用了,既不见得能建功立业,又因不堪忍受自由生命被禁锢的痛苦而牢骚满腹。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长期的纠结,中国知识分子总是这样,一生在权力、良知和美感之间打转,当国家权力和个人良知发生严重冲突时,他们就会退缩、隐逸到以美感为本位...

Read more

摇落的是桑林


  (80年代末的春天,我为两位友人“拉皮条”的故事)

  春天如期而至,故乡的茶园新绿一片,可我没有时间前往。因为承接了一项工作任务,辛卯年一开始就变得异常繁忙,平添了各种琐碎和操劳,失去了许多读书和写作的时间。

  昨夜,梦回22年前的春天,就是竹溪佳人在为自.由民.主而满腹豪情、满腔慷慨的年代。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我和佳人的时任男友V一块送佳人回家。那时候,佳人年轻貌美、才华倾城,深夜回家一般都得多人护送,确保其人身安全。佳人家住城东,我们三人各骑一辆单车,穿过一条狭窄的小路,路上漆黑,没有街灯。佳人当时正在高谈阔论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没有留意...

Read more

杀无赦


(刊发于《出版人》杂志,“士子悲歌录”专栏文章)


人们只记得他的锦绣词工,忽略了他的嗜杀成性。杀敌,杀叛贼,杀流寇,辛弃疾一生嗜杀。他从未意识到,他杀的全都是人。

 

辛弃疾父亲早亡,随祖父辛赞长大成人。北宋灭亡后,辛赞不得已做了金国的朝散大夫。祖上三代皆为宋室臣子,感念宋恩,对自己沦为虏臣,棰心追悔。辛赞把孙儿辛弃疾一直带在身边,常常在齐鲁大地上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他曾带着孙子以赴考为名,两赴燕京,考察敌情。由于没有接受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燕赵奇士的尚武精神渐渐充盈了辛弃疾的胸怀,收复旧山河成了辛弃疾一生的心结。青年辛弃疾占卜自己的去留,得“离”卦,因而决意南归。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