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QDII风险应置于首位


    日前,中国银监会与美国证监会达成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协议,此举也标志着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代客投资于美国的股票市场以及经美国证监会认可的公募基金。自此,银行系QDII的投资市场增加至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日本以及美国等五个市场。

    2006年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第5号公告发布,5号令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和保险机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境外理财投资,并允许个人参与。而银行系QDII首先试水,当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推出首只银行系QDII产品。然而至去年2月份,工行的首期QDII产品正式到期,但该款产品的到期收益仅有2%-4%。与其时A股市场的基金收益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特别是今年的3月19日,民生银行“港基直通车”QDII因亏损50%触发相关条款而遭遇清盘,更让市场认识到了QDII产品的风险。截至3月25日的数据显示,仅仅首批基金系的四只QDII产品的亏损在300亿元左右,相当于一只基金系QDII产品“全军覆没”,这还不包括工银瑞信以及民生银行QDII清盘等的亏损。基金系QDII的巨额亏损与当初发行时的火爆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国内QDII产品出海纷纷“翻船”,其教训应该说是深刻的。由于在近两年的大牛市行情中,基金创造的财富神话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成为基民;也由于买基金稳赚不亏的意识占据了上风,基金系QDII产品一经推出,立即被投资者认购一空。如去年9月12日,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启动发行,近500亿的申购导致南方基金不得不追加额度至40亿美元;9月27日,华夏全球精选基金申购日,600多亿资金蜂拥而入,原定几天的销售期不得不提前终止;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与上投亚太优势基金也同样是一日售馨。然而,高调出海的基金系QDII却给它的投资者浇了一盆冷水,投资者犹如“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

    此次中国银监会与美国证监会签署协议,扩大了银行系QDII产品的投资范围,其选择余地更大也更广了。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出海的银行系QDII产品的业绩乏善可陈,除了清盘就是亏损,甚至亏损的幅度超过投资于国内A股市场。因此,相关基金经理的理财能力确实让人怀疑。

    更为重要的是,自去年2月份美国次债危机暴发以来,其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并未彻底消除。尽管包括美联储以及欧洲央行在内都采取了注资等措施,其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也就是说,个中的风险仍未消除。如果再贸然出海,那么,重演先前QDII亏损的故事则不无可能。

    事实上,国内QDII从试点到出海,均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机。尽管今后国内QDII产品还将不断推出,但如果选时不对,再加上国内QDII的投研能力上的局限性,投资者要想获取收益,还不是容易的事件。

    首批四只基金系QDII的拙劣表现,也导致第五只基金系QDII产品工银瑞信的首发规模只有可怜的30余亿元。这也表明投资者比原先理智了许多,也谨慎了许多。投资有风险,而境外市场也并非都是“金矿”。资本市场中,“利”字当头,不会有“活雷锋”,也不会相信眼泪。重要的是,投资者自己应该认真把握。

    相信QDII的亏损也会引起监管层的关注。其实,在QDII制度建设上,在其产品设计上均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这些均是造成亏损的因素之一。个人认为,目前还不是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借船出海”的好时机。毕竟,QDII的风险亦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