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心》温暖你,伤害我
沸沸扬扬的“襄樊感恩们”事件早已落下帷幕,温度冷却。近日重温这则新闻,感慨依然颇多。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到我的脆弱。”当媒体报道:5名大学生因不懂得“感恩”,被取消受助资格时,外界一片哗然,舆论的矛头立刻指向他们,一场围绕“知恩图报”的道德大讨论轰轰烈烈展开。不久,又有媒体跟进深入采访,发现事实与先前报道有出入,舆论又立即调转方向,直指资助者或捐赠单位,批评其缺乏真正的爱心,意图功利。人们只顾着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几名学生是这件事的最大的受害者。身为贫困生,本身就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多少会有些尴尬,一般人都会避免大肆渲染。而现在,他们因“感恩们事件”被迫成为新闻人物,平静的学习生活被打破,有谁曾想过他们内心的感受?
贫穷不是错,不是家庭的错,更不是贫困学生自己的错。社会分工不同,人的能力有大小,出现相对的贫困差距也很正常,谁都没有能力选择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天天都在高调呼吁建立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社会并非要全人类的收入水平都在一条线上。(就算中国人同意,人家美国人还不同意呢。)而是在一个固定又稳定的范围里,大家的差距不要有天壤之别就行。你能吃燕窝鱼翅,我也能偶尔吃一顿鸡鸭鱼肉,不至于顿顿咽咸菜喝稀粥。但是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有人吃大闸蟹,而且只吃蟹黄,一顿吃掉10000元。而有人拉黑三轮,拉500趟活,才收入1000元,还是连本带利。这绝对不是个案。在中国,尤其是现阶段,贫富之间差的不仅是距离,还有难以填平的鸿沟。这种差距体现在教育上,就是有人在上中学的时候,家里已经存好钱,为出国做准备;而有人在开学的前一夜,还在为学费彻夜不眠,为省生活费,一天三顿都吃馒头。
有企业家做到事业小有成就时,想为社会做点贡献,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便选择做慈善事业(也许还没有大到可以称之为“慈善”的程度)。他们资助大学生,初衷是好的。毕竟钱是人家自己赚的,即便一分不拿出来,你也无话可说。但是以大学生不给资助者写信或是打电话作为不懂感恩的表现,停止资助,未免显得有点心胸狭窄。是不是受资助人三天两头一封信、一个电话,乃至上门磕头谢恩,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演出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画面,才叫做知道感恩?有一个词叫做“大恩不言谢”,简单的理解就是对于别人大的恩情不是用语言去表达的,而是记在心上。我相信贫困学生饱尝贫困滋味时,陌生的阿姨叔叔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定会铭记在心。他们怎么会不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只不过大部分人被长期贫困压抑得“敏于思,讷于行”,把心里的感动化为向上的动力,“努力活出名堂来”,以便将来有能力报答。有企业家将唱一曲《感恩的心》,跳一段生硬的舞蹈,打几次电话,写几封信,作为“感恩”的表现,暂时让自己获得施恩于人的小小满足和来自舆论的赞誉。不免让人怀疑他们的爱心是否掺有水分,更不免让我这等“好妒君子之腹”的人联想到商人重利轻情的势利。
来自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显示:60%的人因穷感到羞愧,约1/4的人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而四成以上的人不愿公开求助。“绝大多数贫困生的心是孤僻、内向、焦虑的”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胡邓分析,他们骨子往往深嵌着强烈自尊和过度的敏感。看到这些,你还忍心去责怪那些极少数不肯写信的贫困生么?实际上有些贫困生曾给资助者写过信,却始终没有盼回只言片语;有的学生称不知该说些什么?报喜,怕对方认为她骄傲,报忧,又怕对方认为她要钱。过度的敏感与自卑让他们形成一种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却不肯放低姿态。有一名学生在仪式见面会上被点名做自我介绍,他挪了两步,又猛地坐下去。原因是裤子穿得太久,裤裆炸线了。男孩仪式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当穷人实在太憋了。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尴尬,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贫困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身体,还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调研表明:绝大数贫困生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其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贫困生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很普遍。这种经济上的负担,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更有甚者,走极端,做出伤害他人或自残的事情。
贫困生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问题,但随着物价飞速上涨,日益增长的生活费又成为一大难题。有人说可以通过拿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方式自助。国家高额奖学金的比例为0.03%,而且奖学金的评定不单单凭考试成绩。大学评定优秀大学生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偏远落后的地区,除了学习,一般别无他长,很难适应这种评定机制。单凭优异的成绩获高额奖学金的几率很小。课外,他们只有做兼职,这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不小的影响,反过来更不利于奖学金的评定,形成恶性循环。
国家虽然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改善这种状况,但积弊已形成,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期待着社会多给贫困生一些关爱,多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心灵上的呵护远比简单的物质资助更暖人心。“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贫困生有一颗坚强的心,更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不善用语言去美化夸饰内心的感受,但他们会默默感谢曾给予他们帮助的人。希望《感恩的心》传递给我们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和感动。
沸沸扬扬的“襄樊感恩们”事件早已落下帷幕,温度冷却。近日重温这则新闻,感慨依然颇多。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到我的脆弱。”当媒体报道:5名大学生因不懂得“感恩”,被取消受助资格时,外界一片哗然,舆论的矛头立刻指向他们,一场围绕“知恩图报”的道德大讨论轰轰烈烈展开。不久,又有媒体跟进深入采访,发现事实与先前报道有出入,舆论又立即调转方向,直指资助者或捐赠单位,批评其缺乏真正的爱心,意图功利。人们只顾着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几名学生是这件事的最大的受害者。身为贫困生,本身就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多少会有些尴尬,一般人都会避免大肆渲染。而现在,他们因“感恩们事件”被迫成为新闻人物,平静的学习生活被打破,有谁曾想过他们内心的感受?
贫穷不是错,不是家庭的错,更不是贫困学生自己的错。社会分工不同,人的能力有大小,出现相对的贫困差距也很正常,谁都没有能力选择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天天都在高调呼吁建立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社会并非要全人类的收入水平都在一条线上。(就算中国人同意,人家美国人还不同意呢。)而是在一个固定又稳定的范围里,大家的差距不要有天壤之别就行。你能吃燕窝鱼翅,我也能偶尔吃一顿鸡鸭鱼肉,不至于顿顿咽咸菜喝稀粥。但是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有人吃大闸蟹,而且只吃蟹黄,一顿吃掉10000元。而有人拉黑三轮,拉500趟活,才收入1000元,还是连本带利。这绝对不是个案。在中国,尤其是现阶段,贫富之间差的不仅是距离,还有难以填平的鸿沟。这种差距体现在教育上,就是有人在上中学的时候,家里已经存好钱,为出国做准备;而有人在开学的前一夜,还在为学费彻夜不眠,为省生活费,一天三顿都吃馒头。
有企业家做到事业小有成就时,想为社会做点贡献,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便选择做慈善事业(也许还没有大到可以称之为“慈善”的程度)。他们资助大学生,初衷是好的。毕竟钱是人家自己赚的,即便一分不拿出来,你也无话可说。但是以大学生不给资助者写信或是打电话作为不懂感恩的表现,停止资助,未免显得有点心胸狭窄。是不是受资助人三天两头一封信、一个电话,乃至上门磕头谢恩,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演出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画面,才叫做知道感恩?有一个词叫做“大恩不言谢”,简单的理解就是对于别人大的恩情不是用语言去表达的,而是记在心上。我相信贫困学生饱尝贫困滋味时,陌生的阿姨叔叔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定会铭记在心。他们怎么会不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只不过大部分人被长期贫困压抑得“敏于思,讷于行”,把心里的感动化为向上的动力,“努力活出名堂来”,以便将来有能力报答。有企业家将唱一曲《感恩的心》,跳一段生硬的舞蹈,打几次电话,写几封信,作为“感恩”的表现,暂时让自己获得施恩于人的小小满足和来自舆论的赞誉。不免让人怀疑他们的爱心是否掺有水分,更不免让我这等“好妒君子之腹”的人联想到商人重利轻情的势利。
来自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显示:60%的人因穷感到羞愧,约1/4的人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而四成以上的人不愿公开求助。“绝大多数贫困生的心是孤僻、内向、焦虑的”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胡邓分析,他们骨子往往深嵌着强烈自尊和过度的敏感。看到这些,你还忍心去责怪那些极少数不肯写信的贫困生么?实际上有些贫困生曾给资助者写过信,却始终没有盼回只言片语;有的学生称不知该说些什么?报喜,怕对方认为她骄傲,报忧,又怕对方认为她要钱。过度的敏感与自卑让他们形成一种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却不肯放低姿态。有一名学生在仪式见面会上被点名做自我介绍,他挪了两步,又猛地坐下去。原因是裤子穿得太久,裤裆炸线了。男孩仪式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当穷人实在太憋了。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尴尬,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贫困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身体,还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调研表明:绝大数贫困生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其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贫困生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很普遍。这种经济上的负担,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更有甚者,走极端,做出伤害他人或自残的事情。
贫困生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问题,但随着物价飞速上涨,日益增长的生活费又成为一大难题。有人说可以通过拿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方式自助。国家高额奖学金的比例为0.03%,而且奖学金的评定不单单凭考试成绩。大学评定优秀大学生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偏远落后的地区,除了学习,一般别无他长,很难适应这种评定机制。单凭优异的成绩获高额奖学金的几率很小。课外,他们只有做兼职,这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不小的影响,反过来更不利于奖学金的评定,形成恶性循环。
国家虽然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改善这种状况,但积弊已形成,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期待着社会多给贫困生一些关爱,多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心灵上的呵护远比简单的物质资助更暖人心。“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贫困生有一颗坚强的心,更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不善用语言去美化夸饰内心的感受,但他们会默默感谢曾给予他们帮助的人。希望《感恩的心》传递给我们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