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利用外资”变成“被外资利用”


  别让“利用外资”变成“被外资利用”

  中国一些区域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利用外资是方法之一。资本是要赚钱的,问题是有些“热钱抄底”,抬高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最终由中国消费者和银行买单,外资赚一把就跑,这确实值得监管当局和国人的警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事关国家安全保障,现代银行不仅掌握了社会经济资源,同时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的信息资源,以及社会政治、军事、安全、教育、文化等领域中单位和个人的诸多资讯,都在银行的监控之下。特别是随着现代信用体系的发展,社会所有成员的资料越来越集中到银行,银行正在成为整个社会的档案馆和资料库。中国对岸外资银行“见钱眼开”,对民营银行却不放心,中国银监会不久前发布的《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了对外资控股中国银行的比例限制,这一方案引起争议应引起高层重视。

  银监会2006年1月第2号令,规定新建股份制银行必须有外资参股。这一条令行使一年之后,由于众多非议而被取消,但已经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利权外流。

  据报道:美方为当年12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中美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定下目标,就是要求中国取消对外资在银行、保险及证券公司的持股限制。目的明确,其中之一是要通过控股中国银行来弥补次贷危机的损失。

  这从当时美国银行(原美洲银行)首席财务官普莱斯的讲话中可以悟到。他告诉人们,2005年6月美国银行投入中国建设银行30亿美元,短短两年后的今天,美国银行在中国建设银行的直接和潜在获利已达到320亿美元;而该行在次贷危机中的损失是近40亿美元。

  中国内地全部银行资产约50万亿人民币,按照巴塞尔协议8%的资本充足率规定,占有这50万亿银行资产需要4万亿资本。按照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过5%计算,实际上只需要2.5万亿资本,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持股比例达到25%即属于控股的规定,控股2.5万亿资本只需要60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900多亿美元。而目前美国银行(原美洲银行)、花旗银行等银行中任何一家的自有资本都超过900亿美元,从逻辑上来说,它们任何一家都有能力控股整个中国内地银行资产。

  有分析指出: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虚拟化的现代金融条件下,银行已成为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领域,以衍生品的创设和交易为主业,触角伸向所有产业,网点遍布世界各地的现代金融巨无霸,无论它们的名称是叫银行,叫证券公司,还是叫其他什么,其主要业务,就是通过各种金融创新,不断整合各种经济资源,从对社会财富的重新定价和再分配中获取收益。也就是说,我们社会中所有公司和个人的财富都集中到银行,这些财富最终代表多少价值以及这些财富流向哪里,完全由银行决定。这就是现代金融业的特点,实际经济中的财富形式虚拟化了,财富流动不再和实物相联系,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财富形式,会将一个国家的财富洗劫一空而事先不被察觉,从而使金融战取代传统战争,成为国家之间掠夺财富的主要手段。

  别让“利用外资”变成“被外资利用”!中国到了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了!

  不能逾越的金融改制底线

  别让“利用外资”变成“被外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