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不能学太湖,先污染后治理是歪理邪说


今天课间,授课老师问我巢湖是否也出现大面积蓝藻,我说巢湖还没有发生大面积蓝藻现象。老师说,真的不错,应该加紧保护,免得今后后悔。

我们的谈话,其实源于今年太湖大面积蓝藻的提前爆发。

本月初,太湖蓝藻出现的报道又把观众的目光引向了江苏,有关专家证实在太湖的西部和南部已经发现了大面积的蓝藻。

去年5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不但无法正常饮用,连洗澡、洗衣服都无法使用了,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超市的瓶装水及桶装水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原本6元一桶的纯净水被卖到了10元。近百万市民因太湖蓝藻暴发污染而无法过正常的生活,以饼干为主食、用纯净水刷牙洗脸、饭菜都用纯净水做了,饭桌上是绝对不会有汤的身影,甚至有人夸张地称当时的无锡是“天下无汤”了。

中国环科院湖泊基地负责人金相灿教授日前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会议上说,太湖目前水质处于劣五类,主要是总氮超标,营养状态为轻度和中度,水体水质仍处藻型生境条件状况,只要温度、水流和光照等条件适宜,蓝藻水华仍会大规模发生。专家认为这已是常态,而非异常状态。这一现象会延续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去年,江苏省有关部门已经实施了引长江水来稀释太湖水,以缓解蓝藻的疯长,但效果还是不太明显。实际上,由于太湖流域在这几十年间的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太湖被深度污染。目前湖水的污染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灌入大量的长江水就可以立马好转;可太湖湖底淤泥被重金属污染,才是太湖污染最难治理的根源。

就目前而言,太湖流域因涉及浙江和江苏两省,很多“五小”企业不见得就真的被关闭了,很多企业或许还是在和管理机关“玩猫捉老鼠”的那一套。如果不能将这些污染源先行排除掉,实施什么样的治污手段,也定然难以达到目的。

我们记得,为了防止那些有碍于纺织业整体进步的陈旧、落后纱锭流入市场,国家曾砸烂了很多尚可生产的纺织业机械,这种破釜沉舟的做法,希望太湖流域的管理部门能够借鉴。对于那些容易造成污染的企业,仅仅关门是不够的,因为他们白天关门,或许晚上开工呢。如果要动真格的,就应该限期迁移,或者政府出资置换设备,然后销毁。

今天,我们看到有关治污的另一条信息。25日至26日,云南省召开了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现场调研会,会议确定了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方案。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在现场调研汇报会上表示,要确保2008年底开工建设,并争取用4年左右时间建成,保证每年向滇池补水不少于6亿立方米,保证向滇池补水不少于20年,与其它治理措施相配合,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滇池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2020年使外海的水质达到类。

巢湖作为五大淡水湖之一,早几年也被列入国家环保总局重点治理的湖泊之一,国家及安徽省和流域的市县也已经投入了不少资金实施治理,应该说已初具成效。

安徽省应该吸取太湖污染的教训,不要一味地紧追GDP,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发展工业,放弃对于那些污染项目的审批,并建立沿湖各市协调机制。

对于一些人高喊“先污染,后治理”的言论,我们的决策者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是在吃子孙后代的饭。去年,江苏省建设厅负责人表示,受水源水质污染等因素影响,江苏癌症发病已经占到全国的12% 

这样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

就目前太湖、滇池的污染来看,要想从根本上去治理,得要投入很大的资金,虽然我们在治理污染中会增加一些GDP,可这样的GDP对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

    治污,必须从防污开始! 

我的相关文章:拷问江苏,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