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陈嘉珉先生的“道歉”说两句


《向崔先生和价值中国编辑道歉》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3/19/104673.html一文中,陈嘉珉先生为自己的未经许可转载他人文章作公开而诚挚的道歉,这样的一次“道歉”,在价值中国搅起了不小的风波,笔者作为末学后进,素来钦佩两位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治学和论辩风范。但这次,显然,一些跟贴者的言论伤害了论辩的双方,最终竟几乎激化成双方拥虿者的群殴。

    无意就事件本身再来兴风作浪,只想说说心中对因“辩论”需要而复制他人言辞的一些肤浅看法:

    学术争鸣,肯定要知己知彼,双方若都不多些了解,东说东理,西说西道,则既无趣,又无聊。我们做批评文章的时候,大抵会找出对方言论、文字中的个别不当或谬误之处进行针砭,真正负责任的批评,肯定会点名道姓,甚或将其原话复制过来,再逐一进行剖析、辩论。我关注崔、陈之争的时间也算不短了,个人理解,崔先生对陈嘉珉先生的学术批评是包含从研究方向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整个体系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术观点在碰撞、在交锋。如读者能认同这一点,则陈先生转载崔先生的批评文章全文属于既应当,也必需了。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如果谁既说我个子矮、长得丑,我可以从身高和长相方面进行解释或反驳,但如果批评者的言论指向甚至细化到我的每一个指关节、每一个细胞的时候,我想大多数普通人所能做的,就是找个录音机或者拿出纸笔,将批评者的每一个词语和句读都详细记录下来,再来思考应对或者回击的策略。对于崔先生的批评,陈先生采取了最懒,但却最有效,最直接的记录方式,那就是复制——相当于网络中的录音笔或复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