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政府改革: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车海刚
9月19日,新华社播发了温家宝总理9月13日在深圳考察并召开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摘要。这篇长达7500字的讲话题为《顺应新形势,办出新特色,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作用》,不但充分肯定了深圳特区成立以来的成就和贡献,而且详细阐述了新形势下特区面临的历史使命和重点任务。
今年是中国创办经济特区25周年。25年来,以深圳为代表的四个经济特区及其后设立的海南特区、浦东新区、各沿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殊区域,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评价的,特区发挥了体制改革“试验田”、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和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作用。
回顾这段历程,应当承认,早先的特区之“特”很大程度上体现于中央政府给予的特殊政策安排和优惠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现实需要,它们同特区人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结合在一起,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篇章。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 以及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等地区发展战略陆续推行以来,特区的外部政策环境日益趋同,特区的既有优势明显淡化。面对这种变局,曾经引领改革开放潮流的特区一度陷入何去何从的困惑,有人甚至发出“特区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的疑问。这些困惑和疑问不仅发生在官员、学者当中,还蔓延到了民间,2002年那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帖子《深圳,你被谁抛弃》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反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纪念特区创建25周年的特殊时候,温总理考察深圳特区并明确重申:“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削弱,更不能消失”,“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可以说,这是中央为特区今后发展确立的主基调,也是对上述争论的一种官方回应。
显然,把特区“继续办下去”并不难,难就难在怎样才能“办得更好”。温总理在讲话中提出了深圳特区需要着力抓好的七项重点任务: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这些要求无疑对于其他特区、开发区也有很高的指导和启迪意义。
通读温总理的讲话,“改革”、“创新”是其中着墨最多的部分。关于改革,温总理说“在新的形势下,经济特区的特色内涵也要相应地加以发展,原来靠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而形成的一些特色要有所变化”;关于创新,温总理说“经济特区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最关键、最重要的在于创新。要把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
温总理对改革、创新的强调,是与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敢闯”和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增创新优势”一脉相承的。纵观经济特区25年的成功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历史。不过,前25年的改革和创新主要集中在计划、投融资、流通、劳动工资、土地管理、财税、金融等经济领域;而在更具决定性意义的政府改革方面,尽管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突破,总体而言却较为迟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特区和开发区近年来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体制复归”的迹象,“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管理体制逐渐被旧体制同化和消解,政府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规范松弛等传统弊端开始浮现。
目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最为复杂的攻坚阶段,政府转型不可回避地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将最终影响改革的成败。当此关键时刻,担负着改革“试验田”重任的特区自然被寄予厚望。今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被确定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同样提出此项申请的深圳虽未如愿列入试点,但此次温总理在深圳讲话中表达的期望——特区“要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所体现的也正是一种综合改革的思路。
其实,对于新时期的特区来说,能否入选“试点”并不重要。特区理应以一种更加自觉的态度推进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主动摒弃依赖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的发展模式,彻底实现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政府服务型的转变。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创造出特区新的优势与活力,进而为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进步开启一个崭新的未来。
(2005-10-03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