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使政府信息公开的“大门”紧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于5月1日顺利实施了,这是中国民主政治迈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建设以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为特征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念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除国家机密等信息外,凡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信息都应当公开。也就是说,只要是在不违反国家政策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无论是谁都有权要求政府公开自己想知道的政府信息。 

        但是,近日媒体报道的浙江宁波的律师袁裕来在上海市所遭遇到的政府信息公开之种种怪现状,不禁让笔者顿生疑惑:能公开的政府信息,咋还那么难公开? 

         报道称,2007年下半年,上海市某输变电工程开始施工。按照公布的规划,施工高压线将穿越许林兴、倪文华等村民的住房。工程设计方仅向村民提供了政府部门相关批文的编号,但不同意提供批文内容。村民经自己努力无果后,委托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的袁裕来律师提供法律服务。在接下来的维权过程中,袁裕来目睹了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的种种怪现状:想复印?请手抄!“档案室里就放着一台复印机,不让复印就是刻意刁难申请人。”给你的没意义!想要的不给,给他的这些图纸“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领导不签字不给看!没有领导的审批,只能无功而返。 

        老百姓就是为了看一看政府部门相关批文的内容,并且按照相关规定应该公开、可以公开,从技术上来说也能够公开,却让申请人费尽了周折都没能最后看成。从媒体披露的这一事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机关中普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梗阻现象。这件事情,说得轻一点,是有关工作人员的故意刁难;说得重一点,是一些政府部门“官本位”思想的严重泛滥。

        笔者就搞不懂,多么大的一个事情,并且已经具备了顺利办成功的条件,却遭到有些政府部门故意地推三阻四、百般刁难,丝毫没有一点服务型政府的光辉形象,如此的“衙门作风”怎么完成得了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又如何承担得起党章所赋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和崇高天职? 

        “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辉”。透过这一件本该好办却变得很难办的事情来看,我们看到了一些政府官员藏在皮袍下面的“小”和“私”字。一些人手中哪怕有一丁点权力,都将之用得“淋漓尽致”,无非就是体现其有权或为了卡一点油水。只要有利可图,有些人可以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给违法乱纪行方便、开绿灯;而一旦无利可图,群众就是有再大的需求,他们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当然,政府信息如果能公开,却故意不让公开,除了是“衙门作风”使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应该公开的批文内容里面有一些“见不得人”的“违法”信息,一旦公开了,可能政府部门就“被动”了。一些地方,在出台地方性文件的时候,随意性太大,有的甚至根本就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抵触的,所以他们害怕公开。但是,要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怕”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已经容不得地方政府再“乱政”了。 

        应该说,从制度层面来看,我国的民主政治已经越来越成熟。但是,从执行层面来看,一些地方的民主政治氛围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官僚作风、本位主义、长官意志、官官相护等老百姓不想看也不愿看的一些官场恶习、陋习,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老百姓的身边发生着、泛滥着。 

        政府信息公开,只是党和政府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建立起替百姓分忧、为百姓拥护的服务型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而最关键的,必须狠下功夫,铲除官场积习,拆除人为设置的“玻璃门”。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当作自己的第一需求,干干净净地为党和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其次要进一步优化政府体系结构,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再次要进一步规范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使领导者和责任人的权力始终为民所用,不能变成以权谋私和故意刁难的工具。第四要进一步严肃党纪条规,使不作为和乱作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并起到教育和警醒他人的威慑作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等等耳熟能详的理念和观点,绝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而是要体现在每一件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实实在在的小事上的。这一切又都是要通过各级政府官员去落实和实践的。只有当“官本位”思想彻底清楚,“民本”思想彻底回归的时候,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在内的一切都将不再难! 

        过去,办事先托人打听有关规定和办事路数,再通过路子找到有关部门——这几乎成了老百姓找政府办事的惯例。希望在全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今天,这样的“惯例”还是少出现或不出现。



新闻链接: 

        政府信息公开之种种怪现状:领导不签字不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