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湖南省预科班语文对口招生模拟试卷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人物:刘谷雨(刘咏梅之子,12岁,属鼠)

刘谷雨(阳历1996430日晚9点过八分,阴历3月13,出生于长沙附二医院。出生时体重72两。钳产。轻度窒息。脐带缠颈。医生的打分是7分。

现在湖南省双峰县青树坪镇大泉乡大坪中学读书,读小学六年级。

2008年刘谷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毛泽东的词――――《卜算子  咏梅》。)

2008年湖南省预科班语文对口招生模拟试卷

 

整理者:刘咏梅([email protected])

 

本试卷分第1(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第Ⅰ卷(36)

一、(12分,每小题3)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yǐ)     (qìng)     熏陶(jiān)    (gōng)筹交措

B(jué)     (yān)      (yí)人口实    形容枯(gǎo)

C.惭(zuò)    (hāo)      自惭行(huì)    浑身解(jiè)

D(lù)     (fǔ)        (jiàn)不容发   海市(shè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连战认为,以经济、文化等为内容,建立党与党之间的论坛很有意义。他还私下      该论坛将不局限于两党的党务人员参与。

②在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梁祝的影响力无疑是最为深远的。梁祝故事千古        ,家喻户晓;梁祝爱情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③秋天的白杨树哗哗地响着,       从明朗的天空里传来远远的、愉快的鸽子哨的声音。但是屋子里的空气是安静的。

A.披露  传颂   偶尔    B.透露  传诵  偶尔

C.披露   传诵  间或    D.透露  传颂  间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类小错误本就无伤大雅,不足为训,下次注意点,避免重犯就是了,这么紧张兮兮的,至于吗,你?

B.像这样文质兼美,言之有物、有据、有趣的官样文章,也只有王小波一类的大手笔  才写得出来。

C.一些国有企业表面上看红红火火,成绩、利润一大堆,名声赫赫,但就是不能揭盖,否则,亏损、问题一大堆。

D.居住在繁华街市的人们,不应忘记现在还“盆朝天,碗朝地”的穷人家,要时时记  得伸出友爱之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圣诞前夕,姚明和他的队友给火箭队的小球迷发送了精美的礼物,他们一个个兴奋得手舞足蹈。

    B.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靠的正是我们共产党员的这种“先进性”取得的。

    C.执法人员在处理余祥林案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不难看到加强公安队伍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D.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发的传染性疾病综合症,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二、(12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结构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表演出色,湖湘文化因而备受世人瞩目。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经世致用”,即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一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  “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湖湘文化以此为哲学依据,因而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由此可见,“湖湘文化基本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是一个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层的概念。

    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来说,环境较艰苦,信息较闭塞。然而,环境的艰苦,锻炼了湘人坚强勇毅的性格;环境闭塞,培育了湘人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而从时间看,楚人本含古蛮族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虽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基因得以绵延不绝。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文化性格的湘人就在这特殊土壤中应运而生。

    时间与空间毕竟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则是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活动,其合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土著文化,即群苗文化,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一是中原文化,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湖湘文化就是二者冲突与融会的结果。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两大基因的结合,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这就是湖湘文化“深湛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和“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自立”的重要原因。

    湖湘文化的形成,正是以上诸多因素系统运动的必然结果。湖湘地区高山大湖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业经济,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节选自湖南文化信息网,有删改)

 

5.下列有关“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具有生猛活脱之性,又富于正义感和向群性,从而使湖湘文化具有了“淳朴重义”    的独特文化精神。

B.“二者融贯”,说的是“临难不惧”和“视死如归”的湖湘文化所独有的精神特色,    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

C.由于具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湖湘文化拥有了    明确的奋斗目标。

D.湖湘文化的“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的形成,与它崇尚“天行健,君子    当自强不息”的哲学理念密切相关。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最后一段中所说的“诸多因素”的一项是

A.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四大精神的融贯。

B.“前有大泽、后有重山”的相对艰苦、闭塞的独特的生存环境。

C.古蛮族的血统使湘人保有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D.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融合。

 

7不能证明“文化的核心是人”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表演出色,湖湘文化因而备受世人瞩目。

B.“湖湘文化基本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

C.楚人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

D.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是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活动。

 

8.综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湖湘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于地域文化的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备受关注,与湖湘人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巨大作用、深远影响密切相关。

B.以“人极”的宇宙精神为哲学依据的湖湘文化,培育了湘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之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C.湖湘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与它所处的环境和这种环境中的人的系统运动有关, 是外因、内因诸多因素系统运动的结果。

D.湖湘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保有与融会,既“深湛古学”,又“不为古学所囿”;既“接受中原文化”,又“风气自创”。

 

三、(12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与吴质书

魏·曹丕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

    昔年疾疫,亲故多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昔伯牙绝弦钟期,仲尼履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诸子但为未及古人,  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丕白。

(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遍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

注:①相传尧让位给许由,许由不受,隐居于箕山。②“于邑”同“呜咽”。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年疾疫,亲故多其灾    离:离散

B.美志不,良可痛惜        遂:如愿

C.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    逮:及、到

D.在兵中十岁,所非一          更:经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行连舆,止则接席

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B.酒酣耳热,仰赋诗

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C昔伯牙绝弦钟期,仲尼履醢于子路

   人固有一死,或重泰山,或轻于鸿毛

D.顷何自娱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项是

A.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

B.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C.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

D.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

 

12.下列各项关于文章的阐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昔年疾疫流行,曹丕的很多文友相继病逝。他痛失知己,伤心不已,曾将亡友的诗    文遗作整理,辑录成集,以作纪念。

B.文章以伤逝为主,追念旧游,哀悼亡友,自伤年高,表现了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惆怅。

C.文章写了作者与包括徐伟长在内的建安七子的交往,第三段较为详细地评述了建安  七子的德行、才学及其诗文。

D.这篇书信体抒情散文“前段念往,后段悲来”,有一层慷慨悲凉的情感色彩,这与当时已为帝的曹丕遭逢建安时期战乱不无关系。

 

 

 

第Ⅱ卷(114)

四、(21)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1)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

译文:

(2)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

译文:

(3)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译文:

 

1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南宋咸淳十年进士。宋亡不仕,抱节以终。

     (1)根据提示,赏析上阕中描写的“壮年听雨图”。(3)

      词上阕描写了两幅“听雨”图。“少年听雨图”以“歌楼”为中心视点,通过“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再现了词人年青时灯红酒绿、风流不羁的逐笑生涯和无忧心境。”壮年听雨图”                                                                 

    (2)有人说,这首词既有个人生活轨迹也有时代折光。请指出并简要分析本词所反映    的时代特征。(3)

答:                                                                     

 

15.按要求或提示默写名篇或名句。(任选一小题作答)(6)

 (1)在杜甫《阁夜》《客至》中任选一首,默写全诗。

                                                                             

 (2)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文字。

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王实甫《西厢记》)

 

 

五、 (17)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619题。

杨绛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不管怎样猛烈的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挣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以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味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可是何曾平静呢?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在纵身远跳。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打拨弄。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地笑,轻轻地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束缚大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身子伸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子把它罩住。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儿扫个干净。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近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复那不分天地的混沌。

    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不管怎样猛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流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成一片凌乱,自己照旧不得自由。未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成了淡漠。风尽情闹到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哀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来,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原载一九三九年三月五日《今日评论》)

 

 

16.文章开头的“或者为此”的结尾的“或者就为此吧”中的两个“此”,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  (4)

 

17.作者一开篇就说,“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从全文看,“天地”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4分)

 

18.文章第三段中描写“流水”和“风”,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简要分析。(4)

答: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19.作者为什么说“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这与上文中“风一辈子不能平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5)

答:

 

 

六、(16)

20.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赏析散文《风》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1)我看作者对“风”的观点态度

(2)说说《风》的一两个语言特色

 

七、(60)

21.请以“冷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