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在16日表示,四川地震给我们敲了警钟,无论是新建校舍还是改建校舍,都要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处于地震带上的校舍抗震设防标准,至少按里氏8级的程度来设防。罗厅长说,云南中小学校舍中还有近600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都要坚决拆除,不得再安排师生使用。
这次汶川大地震中,众多校舍倒塌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截至14日,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各地校舍倒塌6898间(汶川、北川等震中重灾县信息尚未传出,数字未包括在内)。
这个方案显然是积极的,值得我们肯定,但我认为仅仅推开校舍补强计划是不够的,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人的活动范围总是在移动的,我们的学生的活动范围也绝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我们知道这次汶川地震是发生在下午14:28分,这正是学生在上课的时间,所以出现了群死的惨剧,我们汲取教训,要对我们的校舍补强,但如果这次的地震如果像1976年的唐山地震一样发生在晚上呢?我们的校舍是补强了,但如果我们的学生们他们的其他活动范围的建筑物没有得到同样的待遇,这样的灾难还是没有办法得以避免,不要忘记了,这次地震倒塌的不仅仅只是校舍,掩埋掉51151条生命的,更多的他们平时活动的家庭、工厂和办公楼。
再一个问题是:这次我们遇到了地震所以我们认识到了防地震的重要性,但世界是不可以被认识的,自然界的变化我们也不可能完全的认识,这次我们的确是遇到了地震,但下次如果我们遇到的是,如美国遇到的卡特里娜飓风,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给我们的孩子们以保护呢?不要忘了,防地震的设施与防飓风的设施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我们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就地震而发表的谈话,显然有着头痛医头的痕迹。他还并没有把各种可能的因素包括进来,而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做派,最后的可能是,它并不能够有效的保障我们的孩子们的生存权利,因为我们实在不知道下一个灾难,到底是飓风呢,还是地震,或者是洪水。他所能够做到的除了资源的浪费以外,就是头痛医头而已。
而另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是:人本身都具有平等性,学生需要起码的生存权,我们必须为他们把校舍补强,以此来保障他们的生存权,但我不禁要问的是:那么,他们的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他们的邻居,就不需要最起码的生存保障的权利了吗?他们所活动的范围区域就不需要补强了吗?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认真的反思我们的城乡建设中存在的硬伤,这包括我们的城乡规划与地质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影响,在地震或者是有可能出现的其他灾害带上,我们可以做什么,那些是我们不可以逾越的,这通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检讨的。为什么明知道该地区是地震带,我们的政府却还要在这里建城市,建设城市到罢了,但为什么却没有将抗震标准,纳入建筑标准,来对我们的城市和乡村的建筑物,予以要求和监督及指导。今天我们是遇到了地震了,所以我们关注地震了,但问题是,自然灾害,并不仅仅只有地震,还有很多,我们在检讨,我们对地震认识不足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将其他一切可能发生的灾害,也纳入我们减灾的整体框架呢?
这次汶川大地震中,众多校舍倒塌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截至14日,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各地校舍倒塌6898间(汶川、北川等震中重灾县信息尚未传出,数字未包括在内)。
这个方案显然是积极的,值得我们肯定,但我认为仅仅推开校舍补强计划是不够的,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人的活动范围总是在移动的,我们的学生的活动范围也绝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我们知道这次汶川地震是发生在下午14:28分,这正是学生在上课的时间,所以出现了群死的惨剧,我们汲取教训,要对我们的校舍补强,但如果这次的地震如果像1976年的唐山地震一样发生在晚上呢?我们的校舍是补强了,但如果我们的学生们他们的其他活动范围的建筑物没有得到同样的待遇,这样的灾难还是没有办法得以避免,不要忘记了,这次地震倒塌的不仅仅只是校舍,掩埋掉51151条生命的,更多的他们平时活动的家庭、工厂和办公楼。
再一个问题是:这次我们遇到了地震所以我们认识到了防地震的重要性,但世界是不可以被认识的,自然界的变化我们也不可能完全的认识,这次我们的确是遇到了地震,但下次如果我们遇到的是,如美国遇到的卡特里娜飓风,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给我们的孩子们以保护呢?不要忘了,防地震的设施与防飓风的设施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我们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就地震而发表的谈话,显然有着头痛医头的痕迹。他还并没有把各种可能的因素包括进来,而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做派,最后的可能是,它并不能够有效的保障我们的孩子们的生存权利,因为我们实在不知道下一个灾难,到底是飓风呢,还是地震,或者是洪水。他所能够做到的除了资源的浪费以外,就是头痛医头而已。
而另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是:人本身都具有平等性,学生需要起码的生存权,我们必须为他们把校舍补强,以此来保障他们的生存权,但我不禁要问的是:那么,他们的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他们的邻居,就不需要最起码的生存保障的权利了吗?他们所活动的范围区域就不需要补强了吗?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认真的反思我们的城乡建设中存在的硬伤,这包括我们的城乡规划与地质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影响,在地震或者是有可能出现的其他灾害带上,我们可以做什么,那些是我们不可以逾越的,这通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检讨的。为什么明知道该地区是地震带,我们的政府却还要在这里建城市,建设城市到罢了,但为什么却没有将抗震标准,纳入建筑标准,来对我们的城市和乡村的建筑物,予以要求和监督及指导。今天我们是遇到了地震了,所以我们关注地震了,但问题是,自然灾害,并不仅仅只有地震,还有很多,我们在检讨,我们对地震认识不足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将其他一切可能发生的灾害,也纳入我们减灾的整体框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