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从昨天下午3点到11点,中间除了吃饭,我一直在参加各种读书会。3点的读书会在明德泊星地咖啡馆,我的本科生组成的小组,讨论斯密的《国富论》;6点半的读书会在明德主楼734会议室,我的师门全体在读学生(+老师+我)组成的小组(以后改叫“企业与组织理论研究中心”读书会),讨论两篇关于契约理论的经验文章(我不喜欢用“实证”这两个字,因为它无法与理论文章区分开来);9点的读书会还在泊星地,我的本科生组成的另一个小组,讨论《联邦党人文集》。

说说学生的读书会吧,也好让全班其他读书小组借鉴一下经验。(我规定自己的本科生4年必须读完我指定的30多本课外书,读书表现列入奖学金考核体系)。有几点启发值得重视。

第一,读经典有可能帮助我们捡回那些被教科书遗漏的、但是很重要的思想。比如,《国富论》开篇到第三章谈分工,但是现在的教科书没有这部分内容了。难道分工不重要?非也。按小凯的说法,是因为马歇尔时代还没有发展出用以分析分工的库恩-塔克定理来求解角点解,而且这违背了凸偏好或凸投入集的经典假设。

第二,名著也有瑕疵,这正是后人努力的潜在方向。斯密在谈到价格决定时,究竟是认为劳动完全决定价值,还是认为利润和地租也是价值的来源?抑或是边际生产力理论?他对市场结构和需求价格弹性的假设可能是怎样的?

第三,要学会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联邦党人文集》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究竟是否应该由邦联走向联邦?我们不妨将其看作一个制度内生的问题。如果联邦是最优解,那么决定它的成本和收益是什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大州和小州)的成本和收益又是什么?“社会最优”和纳什均衡之间存在怎样的冲突?当参数发生变化时(战争、全球化。恐怖主义等),均衡解发生了什么比较静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