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2006年4月2日入驻价值中国,成为千万博客中的一员的。记忆中应该是之前的丁蕾编辑相邀而来,其时正在南方网等地儿厮混,虽然在不少网站开了专栏、博客,但一直没有认真打理过,多半是注个册或网站帮忙注册,匆忙扔两篇文字过去,又转回南方网热闹去了。
在南网,我收获了许多真诚的友谊,也树立了个人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博客”观:可以不要热闹,欢迎真正的交流和批评!
并非鄙人矫情,实则南网起初的“公开、公平、公正”风气是非常正义蔚然的。文友间自然有思想差异,有笔力短长,有视角宽窄等等差别,但都会坦诚相对,即便对某文章中的观点不同意,质疑、批评,都会直言相告,甚或针锋相对地争辩甚或争执。辱骂的情况也有,但很少,而且版主也非常负责,会及时封帖甚至注销辱骂者的ID,还网友们真正的干净环境。因此,在当时的南网,没有嘲笑、没有讽刺,更没有人格贬损,大家肝胆相照,即便是各执己见,彼此间依然互相尊重和敬畏。
彼时的南网还有一个让网友们着迷的长处,那就是版主们的专业和负责。南网设置了许多板块,每个板块都有两到三个版主,版主们不但每月要评选网友“妙帖”,计算稿费,还非常热心地在网友的文章后加以尽量多的点评。此外,版主还自己写帖,“内举不避亲”,倘或版主的帖子得到网友的肯定,南网也很大方自然地为版主的“妙帖”发放稿酬。没谁觉得讶异,因为名至实归的理所当然。
现在和南网的朋友们回忆起来,依然有一份难以割舍的心结,那就是当时南网的宽容。这是一种恕人恕己的真正宽容,被封帖和注销ID的网友可以临时重新注册进来,端正自己的态度,或者和版主、管理员电话沟通(南网的版主和管理员权限平等,谁都可以处理这类事情),很快就能解冻。网友们也很大度,“相逢一笑泯恩仇”,继续坦率交流和批评。此外,偶尔会有网友质疑评选的不公,甚或批评版主和管理员的工作方式不妥、不当,南网没有设置什么版务专区甚或管理专区的“秘密所在”,依然如实公示出来,网友和版主们一起讨论、反思,最终找到最合适、最合理的解决办法。甚或,不少的版主、管理员任命就职,都是发出通告,由网友自荐或推荐,候选人公示自己的管理方略,交由网友质询、讨论后的众望所归。彼时的南网,版主们很有“当家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网友们很有“主人翁”的自豪感及建设南网的义务感。尽管南网的稿酬很低,许多老网友甚至数年间都不曾评上一个“妙帖”,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在当时的南网,可以找到温暖,可以交流和成长。
许多南网网友最终从网络博客进步成“平媒作者”了,南网,以她的宽容和纯净,催生了不少的成熟和飞跃。这一点,在南网待过一月以上的网友都会很坚定地肯定。
南网在颠峰和鼎盛时刻一夜间被网友抛弃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可恶的“马甲”!
一次很偶然的小事件,网友揭露恶意攻击自己的是时任版主的一员,顿时,全体网友大哗。因“马甲”是南网东家——南方报业集团的高管,态度异常强硬,许多版主和管理员都是不拿薪水、义务担当的网友,于之无可奈何。此时,南网的“公正、公平、公开”被撕开了一条伤痕,并且很丑陋很张狂地公诸于众,网友们自觉尊严受到侮辱,觉出话语权的缺失,品味“投诉无门”的耻辱,于是,纷纷走失南方网。不到一个月,南方网的人流量和发帖数降到冰点,不到上月的20%!
在我失望之际,丁编辑向我发出了邀请。过来一看,专家名流云集,我知道,这是个更为浩瀚的海洋,是个可资学习和进步的加油站。于是,慢慢将自己的文字逐一从南网、新华网、人民网等地方“收编”过来,正式在价值中国定居下来。
个人性格比较僻静,不喜热闹。起初,我一边写字,一边去看别人的文章,借以丰富和滋养自己的浅薄与无知,并不敢轻易置喙评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自己的讷言,那时,我的博客和文章被浏览、点击量也少得可怜,似乎第一个月,累积有效点击量都未过200。
慢慢地,因为串的门多了,回访的博友们也多了起来,开始从陌生到相识,个人也变得“放肆”起来,开始在一些作者文章后作“评论”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自己的博客也开始热闹起来。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成长观”:不奢望别人停下脚步,却可以鞭策自己比别人跑得更快!
于是,在行走的路上,我无暇顾及一路的奇花异草,莺啼鹊噪,惶惶然若丧家之犬,整个人生浓缩成一个动作:撒丫子奔跑!于低头赶路不如抬头望天,我有另一种理解:以天之辽阔,往哪儿赶路不在天地股掌之中呢?
当然,在行走的过程中,为了继续的需要,我会隔一段时间停下来,拾掇拾掇自己的行李,清退或补充一些工具或食物。倘半途之中,得遇知音,也攀谈几句,互致问候,或促膝长谈一番,彼此增补裨益。但并不长留,因为自己深知:没有成功的终点,只有不断超越的起点!
热闹与我无关。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在路上……
热闹留给热闹者欣赏或自我欣赏,我依然选择最笨拙、最机械的动作:奔跑。
今晚,有些许的感慨,在白炽灯的光芒照耀下,我清楚,又度过了一个不会后悔时间点。
有些充实的快感,麻醉着自己的疲累和疼痛。
真的够了!:)
希望,早上,在阳光底下,我们的身影,依然以直线的方式投递着倔犟的真诚,建设的批评。
我们彼此交叉着,但并不互相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