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肉搜索看公众部门的职责缺失(5月8日)


  
  近些年,人肉搜索已经成为越来越难以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曾经有很多朋友建议本人就此现象写些东西,但苦于一直没有腾出时间,就搁置到现在。

  英国BBC在报道有关“人肉搜索”新闻时,直接把“人肉搜索”译成“humanfleshsearchengine”,为了便于西方读者理解,BBC还加注了“witchhunt”(搜捕女巫),形容在中国如火如荼发展的“人肉搜索”,就像当年人们群起围剿女巫的行动。在美国,媒体为表达中国的“人肉搜索”,专门创造了一个短语“Chinesestyleinternetmanhunt”(中国特色的网上追捕)。

  4月1日愚人节当天,Google在其中文网站首页上针对“人肉搜索”给出的定义中说:

  “‘人肉搜索’与刺青、美白、护肤、减肥等直接在人肉上施行的种种行为无关。顾名思义,‘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人肉搜索’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某某门背后的真相,为某三某七找到大众认可的道德定位,还可以在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探寻并发现最美丽的丛林少女,最感人的高山牧民,最神秘的荒漠洞窟,最浪漫的终极邂逅……‘人肉搜索’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肉。”

  人肉搜索最早发端可追溯到2001年微软公司的“陈自瑶事件”,回首几次典型案例,在微软的陈自瑶事件、2006年2月的“虐猫事件”之后,2006年4月的网游“铜须门”事件、2007年4月的钱军打老人、2007年11月因丈夫变心最终导致妻子自杀的“3377事件”、2007年底由“打虎网民”层层推进的“华南虎照事件”、2008年3月的“天价头”、2008年4月的Google招聘员工事件等等。

  “人肉搜索”常用的手法包括:利用Google、百度等超强的搜索功能,不断变换输入关键词;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QQ空间等,寻找线索;不错过一些常用及社区类网站,如易趣、淘宝、天涯、猫扑、百度贴吧、新浪论坛等,搜寻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通过被搜索目标的ID或邮件地址,查其IP号,锁定目标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使用Google卫星地图等工具,梳理整合庞杂信息,求证各种可能的调查结果。

  相较于“陈自瑶事件”,“虐猫事件”,人肉搜索的题材从最初的戏谑、娱乐内容,迅速转换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秩序维护和构建为主。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让我们想到了两年前KFC的广告,故事情节是恋爱中的女孩跟男友闹意见,女孩提出要和解就需要他在照片上的那家KFC找她道歉。全国那么多家KFC,这可是个浩大的工程,于是男友发动网友的力量,终于把目标锁定KFC在丽江的某家餐厅,不知道小伙子所在的城市距离丽江有多远,但最终恋人在那家KFC见面。很浪漫的过程,很温馨的结果。

  男孩重新得到了爱情,女孩则感受到了她在他心中的价值。更重要的是那些参与帮忙的人,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成就感。

  媒体纷纷评价:“人肉搜索”的题材,从偏重娱乐层面到社会性话题的道德评判为主,转型脉络清楚;与Google对“人肉搜索”“真善美”诉求的描述,高度契合。

  每天都在发生很多事情,从这些事情中我们总是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跟自己沾边的,即使都不是,帮个忙也不过是举手之劳。从人性研究的角度看,好奇、猎奇甚至窥探,这些都是人的天性。在天性指引下,总是会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有谁涉及进去了”“又怎么了”“这事说明什么”等等,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着,甚至有可能成为当事人。每个人都可能会成为“人肉搜索”中被搜索的人肉。而被搜索也说明你是被关注的,从传播原理而言,被广泛关注的人就可能是某方面的公众人物,甚至有明星效应的;传播平台也会得到权威的公信力,也是价值的积累。

  同时人肉搜索可以让参与者都有机会去帮助别人,原自己做侠义之士、告密之人、帮助伸张正义的人。似乎世界的所有事情都跟自己有关。

  中国人自古热心,凡事都喜欢凑热闹。哪怕最终是没有回报的,也还是愿意伸出援手去帮人家一把的。但事实是,伸手帮别人的人,往往会被恩将仇报,以怨报德;或者也会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让别人不胜其扰。不成熟的人自然是需要时日去成熟的,而可以坐下来平等地谈合作的人,都会以礼相待的。

  现在,人肉搜索俨然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救命稻草。并诞生了各种各样的“人肉搜索”。这里面有baidu知道、QQ问问、sina爱问、yahoo知识人等问答社区,也有通过人工挑选搜索结果chacha等网站,还有利用独创peoplerank(对‘网民答案’的评价算法)社区搜索技术的qihoo创造的‘有问题问奇虎’的问答网站。这种‘人肉搜索’是广义上的‘人肉搜索’。广义的‘人肉搜索’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

  但这样真的是值得提倡的现象吗?

  本人认为,人肉搜索固然会对社会秩序起到净化与执行督促的作用,但同时也会造成工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前段时间以“打假斗士”形象出现的王海,已经成为每年3.15整个社会的一种纪念。

  其实这也隐含着一种难以说清的东西,那就是也曾经听说,海南的某个集团的老板,每天开着他的奔驰车去抓小偷。甚至有西安的某企业老板,由于抓小偷而遇刺身亡。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假如把抓小偷这样的职责转移到平民百姓身上,我们所信任的公安到哪里去了?

  假如把商业欺诈这样的职责转移到平民百姓身上,那么我们的工商及监管部门到哪里去了?

  假如把披露内幕消息的职责转移到每个人身上,那么我们的媒体到哪里去了?

  假如一个人把精力放在这些上面,我们的本职工作是什么?

  ——其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到一种力量的缺失?

  这不能不说是公共管理职能的缺位,从逻辑上看,缺位并非缺位者的“不作为”,而是在本质上就是有人在占位。最近频繁暴光的“人肉搜索”事件,除了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中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信息传输得越来越迅速之外,还牵涉到一个整体社会的缺位与越位的问题。

  2006年10月,本人曾经写过一些关于越位主题的文章,比如越位在投融资上、经营上与婚姻上的表现,现在来说社会中的越位。

  媒体与政府和资本的关系,一直是很微妙的。

  媒体与政府似乎注定是天敌。除非自身就是媒体,或者把所有的媒体都买通,或者所有的媒体都是自家开的,否则没有任何机构是不怕媒体的。当政府有新的政策,资本有新的动向,企业有新的产品,就需要媒体来造势,达到从知名度到美誉度、再从客户的松散到粘合度。

  在平时,媒体从来都是把小事放大,把大事放成轰动事件的,是要告诉人家“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告诉你一些你不能不知道的”,媒体总是希望告诉读者一些他暂时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Reporter一词的来历,起本质就是报告者。任何报告者都是需要把真相、细节以及本质的东西挖掘出来给别人看的。是希望“无风也起浪”的;而地方政府是希望息事宁人的,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抹平的。

  媒体的力量就是无孔不入,而政府与资本、甚至娱乐界对媒体的渗透都是防不胜防的。

  越是经细分的市场,就越是需要专业的素养与敬业的精神。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只有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了,才是最大的贡献。

  当我们去履行别人的职责,就相当于剥夺了别人的权利。同时也使得我们做自己份内事情的精力受到分散,在这个原本就异常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就会有更大的风险,而企业是由人构成的,当企业里的人都在忙着为份外的事情而分心,企业又何以取得高效率的工作呢。

  虽然行侠仗义是一种美德,但侠义之士也是要生存的。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尊重了自己的生存权利,不要妨碍别人的生存权利。不要为了得到自己在道义上的升华就把绊脚石踢到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贾春宝

  2008年5月8日星期四

  •首创“B2M”电子商务模式的芝麻客www.zhimake.com,COO

  •电话:13269258122

  •MSN:[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E-mail:[email protected]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