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媒体就此次四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本人感觉越来越失望,这是中国媒体的悲哀。
最初,中国媒体在这次地震报道中的缺点相继暴露--采访生还者的不人性化、记者的无能等诸多问题。但是,本人感觉至少还有少数的媒体在地震报道中值得称赞的,包括具有资源垄断地位的央视。
然而,让本人值得称赞的媒体越来越变得稀少,有时会有绝迹的地步。即便是新闻满天下都是的震区现场,我们当前看到更多的新闻获取,是从原来的老套路--摆拍获取。
在摆拍上,央视这个老大显得似乎越来越严重。
在相关新闻的画面上,我不时看到整齐划一的队伍与呆滞的人物表情。在一个灾区,哪会有那么多的整齐划一的队列与毫无表情的人物呢?
在地震伊始,央视的及时连续直播还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尽管他是中国电视媒体的相对资源垄断者。当时,许多记者深入一线去报道内容,即使因为通讯原因传不回画面,就是电话连线也让人感动。
可是,现在看来,我到怀疑央视记者的能力的。或许,地震初期,震区新闻满地都是,随便抓几条都是新闻,换谁都能出色报道。
本人也曾经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尽管目前离地震已经有20来天,但是本人仍认为,震区仍然是遍地是新闻,而通讯也逐步恢复了,作为电视应该有更多的好画面出现。然而,我们能看到多少感人的画面呢?
作为一个记者在遍地新闻的地方没拿到好新闻,明显是没有深入好地去做新闻,只是在救灾指挥部之间跑跑场子罢了。
我们要知道,对震区的新闻报道更多的是人性报道,而不是歌功颂德式的报道。在我们央视及其他一些媒体,我们能看到多少人性化报道?
反而,关于人性化报道方面,境外媒体表现得更出色。让我们的记者们去翻翻境外媒体的新闻吧?(关于国内媒体报道震区新闻的评价,我们在网络随便可以找到网民们的嘲讽。)
在艰苦的震区报道显然是辛苦的,但是这是一个记者的职责。关于辛苦,各媒体领导肯定是考虑到的,这从我们许多媒体对震区报道小组转换人员可以看出。
而从另一个层面上看,我们的媒体与记者,一方面在市场化的路上走了歪路,记者没有一点职业化精神,像中国的足球运动员一样。
在此,本人例举今年3月底遇到一个境外记者的事件来说明境外记者的职业化吧。当时,美国盐湖城的一媒体受邀来到北京进行经验交流,我们了解到这位记者根本没有任何采访任务,可是,在经验交流中,一有多余的时间,这位记者就会到北京各跑跑,采访北京奥运会相关的新闻。
如果是我们中国的记者,他们会怎么样?按本人的判断,中国的记者要么去旅玩,要么就呆在酒店里不动,绝不会去额外采访!
相对于国外媒体记者的职业化精神,国内媒体及记者在平时表现更为差劲。许多人都清楚,国内许多媒体与记者在报道新闻里,有对画面报道要求的,经常会出现摆拍画面的情形。尽管,当前媒体摆拍的情况比前几有明显的减少,但这种减少的速度并不令人欣慰,而是因为新闻中主角的更配合,使记者不需要去摆拍他们罢了。
还是那句话,尽管地震过去了近20天,那些现成的画面已经不再新鲜,也可以说不再是新闻,但是在这些新闻画面背后依然隐藏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
中国的记者没看到这些感人的故事,是因为你产没有放点心思去观察。
我们一起去仔细观察震区的每一件事,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人性化救灾新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