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苏东坡们,西湖只是一水库
(刊发于6月17日上海《东方早报》)
让世界真正读懂西湖,首先要让世界理解白居易、苏东坡和李叔同,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出世和入世中进退两难的人生,理解他们在湖光山色中平复忧愤、疗治伤痛、赢得自由的东方哲学方法。西湖想要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只有跨越它的深度,只有突破它的难度。
杭州论坛,又一次适时推销西湖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拥有35处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在令人赞叹的世界遗产的目录中,不包括名闻遐迩的杭州西湖。
6月中旬,国际知名专家云集杭州西子湖畔,举行了一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盛会“世界遗产保护杭州论坛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亚太地区会议”。来自14个国家的21位国内外知名遗产专家和各世界遗产地代表参加论坛。有意无意之中,对西湖文化价值的评判、对西湖申遗问题的探讨成为论坛的热点。而作为这一论坛主办方之一的杭州市政府,也将此次国际会议当作推进西湖申遗、争取国际专家关注的一个重要契机。
21位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学者从汪庄码头踏上画舫,畅游西湖。湖光潋滟之中,遗产保护的资深专家们像小学生一般,歪着脑袋仔细倾听西湖的成因、城湖的关系、西湖疏浚形成两堤三岛格局,以及西湖丰富的文史内涵和美丽的民间传说,连连颔首。从三潭印月南侧码头重新上船,穿梭湖中,卧龙桥、茅家埠、西里湖、乌龟潭、浴鹄湾、小南湖,须臾片刻,都是入画风景,杭州方面用心良苦,想让这些在未来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有举足轻重的表决作用的国际友人们深深铭记住这片优雅迷人的东方景观。
浙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大省、风景名胜大省,并且经济实力雄厚。浙江的人文优势、经济实力本应为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但至今,浙江没有一处文化遗迹列入世遗名录。这是一件令浙江地方官员多年以来坐立不安的事情,也是令浙江民众们无法服气的事实。
申报世界遗产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2010年之前中国申报的遗产项目均已确定下来。2010年,将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但按照国际规定,中国还可以有另一个申报项目,在这个项目上将有大量的竞争对手,但“西湖·龙井茶园”申遗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的议事日程。
如果2010年西湖·龙井茶园能够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的话,那么香飘江南数百年的龙井茶也将与西湖相伴首次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人在期待这一天,尽管西湖的价值不必非得通过申遗来体现,但世界遗产的名录里如果没有西湖,那是中国人的心理上难以接受的。
西湖的深度,就是申遗的难度
在长城、泰山、丽江古城、高句丽等遗迹早已列入世遗名录的很多年里,名望并不逊色的杭州西湖为什么迟迟未能列入?
世遗的核心标准是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而西湖的“突出普遍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在本次杭州论坛上阐述西湖:“按照文化景观类型,对西湖的景观价值进行初步探讨,发现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西湖景观是园艺、绘画、诗词三位一体的关联性文化行为的创造物,表现出讲究诗情画意和天然图画的东方审美情趣,以及追求人与自然情景交融的和谐互动意境,是系列题名景观的典范和代表。她承载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夫的生活艺术情趣,蕴涵了中国文人士夫讲求富有禅境的人生情趣和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夫的精神家园,反映出中国农耕文明独特的景观审美传统,并对13至20世纪东亚地区的景观审美产生过显著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国际古迹文化景观科学委员韩锋说:“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都是有品性的;每一个民族,都需要有一个地方,去安放他们心底的柔情,西湖就是中国人安放这种柔情的最合适的地方。如果西湖没有遇到苏东坡、白居易们,它也许只是一个大水库。所以,是中国文化造就了西湖,西湖本身就是文化。西湖成功地演进,而它的传统特征和内在精髓,都非常优秀地保存和强化了。”
西湖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和文化性格塑造出来的一个精品,它不以“奇险怪异”名世,它不属于奇山异水,而是体现出一种和谐美的境界。它是中国文人山水的典范,寄寓着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思和隐逸意趣,承载着儒道佛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三潭映月、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断桥残雪、曲苑风荷、苏堤春晓”等“旧十景”也好,“吴山天风、满陇桂雨、龙井问茶、九溪烟树、云栖竹径”等新十景也好,无不例外不是一幅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中国山水画。而苏堤、白堤、苏小小墓、西泠印社、岳坟、虎跑寺、更是与西湖无法割裂的风物。
而如果不理解中国文化,西湖在外国专家或游人的眼里再优美,也不过是一片生态环境保存完美的自然湖山,和欧洲大陆的其它湖光山色并无显著的差异,在瑞士内日瓦湖、苏格兰湖区、奥地利萨尔斯堡、挪威、瑞典、芬兰,从来就不乏那些湖水倒映着蓝天和青山的天堂景观。
一位从事世界遗产保护的英国专家在考察西湖时,曾反复将西湖与颐和园进行对比。西方人从视觉景观的相似性出发很容易就把西湖与颐和园联系在一起,都有一片辽阔的水面,都有中国轴卷式的亭台廊阁,然而,西湖与颐和园毕竟是两回事。西方人更容易看懂颐和园,它的文化背景相对清晰,它就是一座气象宏大的中国清代皇家园林,尽管颐和园的构思是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然而要理解西湖,就必须理解中国文学和哲学。
申遗的过程就是向世界解释自身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这种价值的人类性。西湖太有深度,西湖的深度是它无与伦比的独特价值,但也恰恰是因为它的深度使申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跨文化阐释变得更加复杂、更有难度,这就是西湖申遗的悖论。
必须让其它文明形态国度中的专家们读懂西湖,这就对申遗环节中文化价值的阐释技巧和表述手段提出了非同寻常的要求。让世界真正读懂西湖,首先要让他们理解苏东坡、白居易和李叔同,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出世和入世中进退两难的人生,理解他们在湖光山色中平复忧愤、疗治伤痛、赢得自由的东方哲学方法,理解华夏文明中蕴藏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精神特质。
西湖想要申遗成功,只有跨越它的深度,只有突破它的难度。
视觉污染,是否破坏西湖的真实性完整性?
2007年1月,72米高度的“西湖第一高楼”原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成功爆破。
爆破,也只能是推倒其中的某一座。更多林立蜂涌的现代化高楼建筑,成为西湖秀美脸颊上一道巨大的伤疤。尤其是湖东岸的高层建筑,已严重破坏了“三面云山一面湖”的传统大格局,使湖、城相倚相映的景观风貌受到了城市密集群的威胁与冲击。从西湖往东看,早没有可以与其风景相匹配的粉墙黛瓦、淡雅低调的中式建筑了,城市早先的灵秀已经荡然无存。而这些高楼依旧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矗立。
曾亲眼目睹过西湖美景的一位杭州老人说:“杭州西湖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很大的障碍来自于若干年来人们对它的开发过失。”他说:“西湖山水,美在空灵,但是湖边建起的高楼,为西湖砌了一道围墙,使其山水失去了很多轻盈的感觉。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有限的湖泊上过度开发,密集的建筑物临湖而建,人口不断地增加,就会增加一些污染因素。来自人们行为的破坏,将会使湖的自然功能逐渐消失。”
中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郭旃先生在《世界遗产与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中写道,“西湖美景和优雅的杭州古城本来可以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推荐和申报,但由于发生了那么多的遗憾和剧变,不仅古城的大片物证几近消失,连西湖周围的景观都有了碍眼的改变,它登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困难大大增加了。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不能贸然把它提交国际机构审批和检验。”这正是早几年杭州在申遗问题上一直保持低调的原因。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又一关键指标。受到城市化、城市化影响的西湖景观到底有没有背离“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湖东的视觉污染会不会形成对西湖申遗的致命障碍?
作为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哈佛方案”的主要负责人,美国XWHO设计公司著名设计师和副总裁夏建统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对西湖的申报成竹在胸。夏建统相信,杭州西湖的历史资源与文化资源完全具备被世界承认为特殊景观的条件,事实上,像西湖这样湖在城中的景致并不多见;更何况西湖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名人的印痕及文化的积淀。西湖这种沉淀着浓郁的文化色彩的自然景观一定会被世界所承认。此外,西湖的自然景观虽有破坏,却没有遭到不可恢复的毁灭性的破坏。
杭州市长蔡奇对西湖申遗充满乐观态度:“西湖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演进、始终活动着的文化形态,是一个以山水等物质世界为依托,以儒家审美导向为基础创造出来的美的典范。作为自然与文化高度复合的产物,1000多年来西湖一直保持着历史的连贯性,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色,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实证和范例。这正是西湖的最大特点,也是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独特优势和价值所在。”蔡奇表示,中国历史上,人们对西湖的保护、疏浚、治理从未间断过。特别是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把保护西湖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西湖的综合保护力度,使西湖的自然人文生态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杭州正继续做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巩固、完善和提高工作,按照申遗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景观和建筑进行逐项细致的整改。
不管怎样,人们希望西湖早日出现在世界遗产名录上,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非常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