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二则(九)
堰塞湖
汶川大地震以来,我们每天都在牵挂着灾区人民的安危与灾后重建的进展。在各种次生灾害之中,较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堰塞湖。6月11日,唐家山堰塞湖水位缓慢回落。这个特大威胁已经消除,标志着抢险取得决定性重大胜利,让人心头的石头落了地。
差了一下百度百科: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这个词不是新词,但是很专业,以前从未听说过。汶川大地震后,堰塞湖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这个词变成了时下家喻户晓的常用词。起初,广播电视新闻都把“堰塞湖”读作yànsāihú,大约半个月后,我注意到《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改读yànsèhú。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这个词,非专业人士不能确定正确读音,可以理解。最初听到yànsāihú,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写,看了电视上的字幕终于明白了写法,可是还是不大理解它的意义。可能是有专业人士指出了“塞”应该读sè,便改正了。“塞”有sāi和sè两个读音,在很专业的书面语词汇里,读sè,与这类多音字在读音上的分工一致。
这个例子说明,遇到生僻词,辞书上没有,就要请教内行。话又说回来,很多专业术语在从业人员当中流行的是错误的读法,如“氟”被大多数医生读作fó。高一开学不久,教化学的梁老师第一次读“氟”时,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本来是fú,几乎所有的人读fó,结果原本知道准确读音的人也不好意思固执己见了。不过这个错得广泛的读音终究没有转正,值得欣慰、“荨麻疹”就不同了。因为很多人读错,语委觉得应该顺应潮流,就改了标准音,成为xúnmázhěn。可是植物名称“荨麻”读音不变,依旧是qiánmá。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一对相关的词汇,非要采用两个读音,并且是将就不应该原谅的错误,很不妥。语言规范与约定俗成之间需要一定的尺度,不宜过分迎合低级错误。“堰塞湖”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正面例子。
差了一下百度百科: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这个词不是新词,但是很专业,以前从未听说过。汶川大地震后,堰塞湖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这个词变成了时下家喻户晓的常用词。起初,广播电视新闻都把“堰塞湖”读作yànsāihú,大约半个月后,我注意到《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改读yànsèhú。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这个词,非专业人士不能确定正确读音,可以理解。最初听到yànsāihú,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写,看了电视上的字幕终于明白了写法,可是还是不大理解它的意义。可能是有专业人士指出了“塞”应该读sè,便改正了。“塞”有sāi和sè两个读音,在很专业的书面语词汇里,读sè,与这类多音字在读音上的分工一致。
这个例子说明,遇到生僻词,辞书上没有,就要请教内行。话又说回来,很多专业术语在从业人员当中流行的是错误的读法,如“氟”被大多数医生读作fó。高一开学不久,教化学的梁老师第一次读“氟”时,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本来是fú,几乎所有的人读fó,结果原本知道准确读音的人也不好意思固执己见了。不过这个错得广泛的读音终究没有转正,值得欣慰、“荨麻疹”就不同了。因为很多人读错,语委觉得应该顺应潮流,就改了标准音,成为xúnmázhěn。可是植物名称“荨麻”读音不变,依旧是qiánmá。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一对相关的词汇,非要采用两个读音,并且是将就不应该原谅的错误,很不妥。语言规范与约定俗成之间需要一定的尺度,不宜过分迎合低级错误。“堰塞湖”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正面例子。
“……的说”
近来,网络语言流行说“……的说”。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说法,还是2月下旬看到小歌手李思悦在我的博客上发了评论,去访问她的博客,她的文章里就用了“……的说”。于是我想起多次看到网友使用这个表达方式。
下面是我近日在逛论坛时随机记录的几条例证:
1.试着用左手温暖右手,这句话在东北一点效果都没有的说
2.楼主好牛的说,450G,那得有多少册啊!
3.话说我用Live-Share貌似很卡的说
4.诶~辞典的PDF啊,从来没有试过诶,这样蛮方便的说
我没有记下网址,在搜索引擎里搜索上述句子,应该很容易见到出处。
我注意到这个“……的说”不早于今年春节,至今在报纸、杂志上没有读过,只有博客和论坛上才有,只是很年轻的一代在使用——它肯定是新兴的网络语言了。我不晓得“……的说”在句子里充当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欢迎大家讨论。我遣词造句一直是循规蹈矩的,不会使用这个说法,但是也不排斥。
下面是我近日在逛论坛时随机记录的几条例证:
1.试着用左手温暖右手,这句话在东北一点效果都没有的说
2.楼主好牛的说,450G,那得有多少册啊!
3.话说我用Live-Share貌似很卡的说
4.诶~辞典的PDF啊,从来没有试过诶,这样蛮方便的说
我没有记下网址,在搜索引擎里搜索上述句子,应该很容易见到出处。
我注意到这个“……的说”不早于今年春节,至今在报纸、杂志上没有读过,只有博客和论坛上才有,只是很年轻的一代在使用——它肯定是新兴的网络语言了。我不晓得“……的说”在句子里充当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欢迎大家讨论。我遣词造句一直是循规蹈矩的,不会使用这个说法,但是也不排斥。
有博友说“没的说”是北京的口语,这个说法全国各地都有,书报杂志中也很常见。它具有实在的含义,与本文所谈的脱离上下文语境没有明确含义的“……的说”不是同一个问题。
在猫扑看到了一个较为可信的解释:
“来自日语里的でしょ de syo 就是“...的呢”的意思
常见于一些比较嗲的小女生的话中...
鉴定完毕”
按:“……的说”应是でしょう的音译,不过与原意无涉。现在使用的范围已无年龄和性别差异,大男人也在用,上岁数的热衷于附庸时髦也会用。
在猫扑看到了一个较为可信的解释:
“来自日语里的でしょ de syo 就是“...的呢”的意思
常见于一些比较嗲的小女生的话中...
鉴定完毕”
按:“……的说”应是でしょう的音译,不过与原意无涉。现在使用的范围已无年龄和性别差异,大男人也在用,上岁数的热衷于附庸时髦也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