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偶记)
被遗忘的生命
——从《斯巴达300勇士》说起
#陈大阳
[前言]
人类生存下去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记忆同时遗忘,当包括生命在内的很多东西没有“重要”到值得记忆进“正史”的时候,自然就会被忽略和遗忘。在《300》盗版碟热卖的时候,我就想写写从《漫画世界史》中看到的“被忽略的900名仆人”,但是忍住没有写,想看看他们是否会慢慢被我遗忘。四川大地震来了,很多的生命被“第一时间”“迅即”记录,更多的是死亡和失踪的统计数字。震撼之余,有多少生命将被记忆?有多少生命将被遗忘?兹事体大,不宜骤言。正恁么时,却又无端想起那“900人”。
-------------------------------------------------------------------------------------------------------------------
《300》这部电影估计已经“退流行”了。刚刚面市放映的时候,很是红火了一阵,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斯巴达300勇士》,汉译是一定要加上“斯巴达”的,否则中国人不会一看到“300”就想到欧洲历史上那次悲壮传奇的温泉关之战。
《300》之所以红火了一阵,战役的传奇性似乎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勇士们被数码了之后,形象更具刺激性和消费性,赳赳武夫每人绷着8块健硕的腹肌,荡漾男色之美,也难怪有人
戏易其名为《2400块腹肌》。观众欣赏到更健壮的半裸体、更鲜艳的血,用句现在也还频频见诸报端的流行语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然后就像餐后甜点一样,又看了一部恶搞《300》的片子,叫做《这不是斯巴达》,然后开心,然后遗忘。美国娱乐工业所提供的消费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期待着下一次开心。但这一切似乎都与真相无关。
在开心与遗忘之间,是《300》中波斯大帝薛西斯的形象让我想去翻翻书,看一看他的“真相”。斯巴达勇士们的健硕形象比真实更“真实”,而薛西斯则比斯巴达勇士更刺激,健硕高大之余还艳若人妖,半裸的身体上打着钉嵌着环挂着链子。
于是便翻书。在翻到所谓的正史之前,就翻出了《漫画世界史》,美国人拉里·戈尼克画的,共两册,“从大爆炸到亚历山大大帝”和“从中国的春秋时期到罗马的衰落”,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的,后来一直就没见到续篇。
《漫画世界史》中就“记载”了斯巴达300勇士的温泉关之战,当然是用卡通形象和语言:“斯巴达的首领是国王列奥尼达斯,他让大家都回家去,只留下300名斯巴达人、900名仆人和持盾者。”然后浴血奋战,然后全部战死,然后,“顺便说一句——自从希罗多德以后,历史学家们就总是忽略同斯巴达主人们一起倒下的那900名仆人,而这场战役通常被称为‘坚强不屈的300名’……”。
于是,那些腹肌不那么健硕因而不那么重要的仆人们被遗忘了,只剩下“300”彪炳千秋。
至于薛西斯,当然不是“人妖”,在书中的卡通形象自然也不是“真相”。但同样,似乎只有薛西斯没有被遗忘,除他之外无名无姓,“军队本身十分庞大:按照古时的计算有数百万之多,而根据现代历史学家的意见则是成千上万……再加上不计其数的仆人、夫人、情人、营地随从人员……别忘了还有运载行李的动物……”。
但最令我感动的是,“又据传说:在想到100年之内所有这些人都回死去时,薛西斯流泪不止。”他的感叹也许是:有多少生命将被遗忘!
后来找到了“正史”《世界文明史》美国两位教授伯恩斯和拉尔夫写的,被美国许多大学选用。书里找不到“斯巴达300勇士”,与温泉关战役有关的是:
在论述“波斯帝国及其历史”时,《波斯帝国的覆灭》一节中说:“大流士帝死时,波斯仍在同希腊人激烈交战。这场战争由他的继位者薛西斯一世和阿塔薛西斯奋力进行下去,但却无有成效。至公元前479年,波斯人被赶出希腊全境。虽然他们曾暂时地恢复对爱奥尼亚诸岛的管辖,并继续掌握着亚洲的霸权,但他们想要扩张其统治于欧洲的企图是落空了。”
在论述“雅典的成功与悲剧”时,《波斯战争及其结果》一节中说:“公元前493年开始的这场战争(中间经历了约14年的休战),公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战例之一。希腊决定性的胜利,解除了受波斯征服的危险,至少暂时阻止了希腊的自由理想陷于近东专制政治的淫威。”
在论述“斯巴达的兵营生活”时,《为国家利益而实行的训练》一节中说:“出生于斯巴达人世家的,他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必须处于一种受尊敬的奴隶地位的状态中。他们被迫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服从最严格的纪律,俨然一部巨大机器中的小齿轮。”
健硕的和不那么健硕的腹肌们就这样洇没在历史车轮卷起的尘土中。
按照这本漫画书,温泉关战役大概发生在公元前480年。如果这个年份正确的话,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79年,那边波斯人被赶出希腊,这边孔子死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年后,按现在《新华字典》后面附录的“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来看,中国历史由春秋时代进入了战国时代。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再一翻《史记》中的《仲尼弟子列传》,70多高徒中只有35人“显有年号及受业闻于书传”,另有42人只存姓名,“无年及不见于书传”。至于“弟子三千”中其他人,似乎已经提前被薛西斯随便感叹过了:
有多少生命将被遗忘!
[后语]
一、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漫画世界史(一、二)》的“出版说明”中说:
“本书是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历史,有的地方因作者采用的素材是传说和野史,与正史不尽符合。又因为漫画形式不免有夸张、幽默的成分,有些观点读者也许未必认同。我们相信读者完全能够从总体上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
二、
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世界文明史》的“出版说明”,除了第一段是介绍作者、最后一段是说明未译参考书目,中间每段的第一句话分别是:
“这部著作的优点首先是资料丰富。”
“这部著作的另一个优点是作者注意的历史的继承性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影响。”
“这部著作写得比较全面和成功的部分是有关中世纪欧洲的部分。”
“值得称赞的是教科书文字生动,叙述有论有据,夹叙夹议,引人入胜。”
“这部著作除了上述一些优点外,还有着相当严重的缺点好错误。”
“首先,像西方许多类似的历史书一样,这部著作贯穿了欧美中心思想。”
“此外,关于本书的一些学术观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总之,这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相信广大读者能分清和识别书中的精华和糟粕,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三、
关于孔子,书架上有一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杨国荣主编的《简明中国哲学史(修订本)》,其中述及孔子时说: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吹捧他,称他做孔夫子,还有什么‘圣人’、‘先师’等一套,但群众并不对他客气,却直接按前排行叫他孔老二。……孔丘一生干尽了坏事,并且死不回头,到73岁那年,终于带着他的花岗岩脑袋见周公去了。但是孔丘尽管死了两千多年,由于他的反动思想为历代的反动阶级所宣扬,流毒很深,所以批判孔学,仍然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战斗任务。”
四、
关于孔子弟子,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最后一段的“太史公曰”是:
“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均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