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物 象 数 论


       

   

我国的中医人文思想,在“道物辩证法”的以上章节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那是从自然生态宏观上涉及的普遍性的必要,其实所论述的道物哲学是同医学密不可分,那是如何从哲学源头上把握住医学在“正确继承”上的再发展与创新性的本质,因为祖宗的自然生态哲学思想,在每个字里行间中“凝炼着生命”的智慧,一字之差、其义相隔万里,从中一两句话拿到现在写一本大部头的书,也未必能够完整地讲得明白,为了珍惜“洛阳纸贵”,仅能用传统上“大写意”的手法:称为笔未到而意到,聪明人举一而悟三

我国古人为了能够间接了解和测定天地之道的运行规律,在地上垂直竖立一个有刻度的木杆,这称为性的标杆,用来观察太阳与地球的相互运动作用规则时,利用光线照在标杆上的影子投到地表面上的长短和影子移动的划分刻度,就能够判断出天地之道运行的距离、速度等时空规律。如是,“春、夏、秋、冬”就能按照标杆投影到地表上划分出刻度定位为一年二十四节气、360个刻分周公度日与年,这就是具有了“标量规范”的定性——阴阳寒热、定量——时空温差、定质——运行轨道的“循环复始”稳态有序的“度量变化”的规律。所以古人把看到光线照在标杆上投到地表面上“影子”的“循环复始”轨迹称之为“”, 在这里也即是“”的运行法则,也能够理解为探索事物规律原理的“象与数”, 所以是心中有数与历史记载的玄是老子所言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帛书)。但,绝对不是人们在玄乎其词、不能理解为那个神秘的“

如勾股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C&sup2=A&sup2+B&sup2=32+42=25;

 

据考证,我国古人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少说也超过4000余年!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第一章,就有这条定理的相关内容: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氏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就是说,矩形以其对角相折所称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勾(短直角边)为3,股(长直角边)为4,那么弦(斜边)必定是5。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的数学原理了。

从上能知,天地之道的运行轨道规律,是有与无的偶联协同、互补承制的有序变化原理,人们是能经过看到光线照在标杆上的投到地表面的影子的循环复始轨迹这个“玄”、这个“”、这个获得的“象数”法门予以定性——阴阳寒热、定量——时空温差、定质——运行轨道的循环复始稳态有序度量变化的合理性。人们常说的“国粹”就是存在这里的根本的“”的象数法门。如此,阴阳五行也是象数的协同互补承制的相互生化作用的场效应控制中心。即定性——阴阳寒热、定量——时空温差、定质——运行轨道稳态有度的循环复始等三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道、之象数如此, 易经》和《中医》等思想源泉具是道和物的象数理念, 是用象数整合的方式在“理法方药,其开出的药方不光是“开时间”、而是在开“天、地、人”三才之道如是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法于自然,和于术数”,这些术数都隐藏在阴阳五行的相互生化作用概念的网络层次原理之中,由于知识面太窄的、理解不通的人,至如今还在认为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邪说?把古人的“真知灼见”,也要想着法子以“不科学”的舆论凉起来,其本人永远也不够古人的那种认知程度,还敢于在贬低古人,其实是在贬祖宗的同时在贬自己。不知道是由古代的系统整体性“序贯”思想产生的中医,在近百年内用“殖民文化”的“支离破碎思想”为检验标准,予以阐译祖宗的有机统观的原理,难道能够得出完整正确的结论吗?回答是只能取些“破碎支离”的“残肉渣骨”罢了! 连一个完整的“尸体”都不见了! 国之有机文化的“活体”还能兴否?!在这点上主管中医的某些高层人物在著书时也是很无知地这么说:

在《易学与中医》一书的编者:巫术——宗教——科学;巫——易与医的源头;医学源于巫术,只不过没有把繁体医改成巫医了. 张其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其成讲读周易. 第二章:回到远古——探索生命的秘密,第12-20

人龙道学论坛http://bbs.renlong.com.cn上的百家论道栏目:田夜<价值观——哲学、宗教与科学>中“大家不得不承认的是:宗教来源于巫术,但是大家可能无法接受的是:科学、哲学同样来源于巫术”。

这些都是人为的不解的漏洞了,被别有用心者或不了解的人钻了空子,说中医不科学,应当废除。这些是谁在把中医推到坑中去了呢?除了社会政策的大环境外,也不乏中医的内部性的主要根本原因,打铁要靠本身硬,自己的普济民生的理论基础在继承上都把握不牢,不可能再有创新与发展了,本来你是“内行”对内行讲不到位也一下难懂,可是“内行”与外行就更加无法能够理解,不是“鸡同鸭讲”了吗?鸭子用它那“窃剽嘴”几铲子,会弄得你防不胜防。

你说国文性的中医不是来源于巫术,那又是怎么发现的呢?问得好! 不问闷在肚子里大家还朦在心里, 按愚人的说法是来源于生活与生产的过程, 可能这句话太笼统了, 干脆直白: 吃出来的、喝出来的、打出来的、伤出来的、发酵造酒出来的、审视自然出来的,综合这些过程原理产生的,不是有神农尝百草吗?首先是为了生存下去,想办法填饱肚子,在尝试百谷的过程中,找到食物来源的同时,也尝到了百草的药性,在无意地治好了身体的不适,然后同自然上的原理作出比较后,才升华为人文思想等医学基本初级理论,通过不断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才形成了系统性较为完整的人文医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以人的心身历验心同身受的思维感知所取得,即人身之道物同自然天地之万物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然生态哲学思想。

从“”字的拆字来讲:其上一横代表天,其下一横代表地,一丨两旁的两人或众人用“昃标光影”、如影随形”在观察着天地之道的原理,是人在顶天立地的生产与生活,从这说明“道与物”是“如影随形”的不可人为地予以分割,即道物存在于一体,有道也有物,物离不开道,道离不开物,有物无道则无物;有道无物则无道,这些都不是唯心或唯物、宏观或微观等绝对能够人为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同现代的量子系统论“无矛盾论的偶联、协同、互补、承制等交易有无的功信与物质运通交易有无的法则原理。在此,古人为了不把“”字被人利用予以邪说, 故从其头顶戴上一个用竹子编织的帽子,成为“筮”字,示意云遮雾障、天要下雨了,人们用仄性语言象数再也无法求证天地之道的正确规律了,有人将其神秘化了,用到神道设教迷信的邪路上去了,用迷信的“筮”字同象数科学原理的“”字加以严格的区别,可是天地在默默无言的作功,而人言居功、人言可畏性的是非不分,无法堵住这些行为,又把“筮”字的左侧面(古义于下)加个口字是为, 让他到处讲经说法的卜去吧, 只要不干扰这个”的自然探索就行了。其实这也是幼稚之想,自商末周初时期,周文王把黄帝《易经的归藏》改卦字、易卦名、篡卦义后以《周易》的书名之后,真正的<易经>已经让其埋入坑中,绝大多数的人还是用《周易》予以卜筮之术, 研易而不筮者仅为极少数, 这就是说被《周易》的神道设教思想蒙蔽于二千多年的是绝大多数, 可是这些人也不从黄帝《易经的归藏》那里去找寻国学的真义源头, 还在低层次的乱弹琴, 随着追索国学源流文化优势的光天化日, 有待一日有识之士的崛起, 凡附庸着《周易》的著书立说都会成为垃圾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