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述与游感”之十五:《成吉思汗:不经意间制造的第一个全球化》
成吉思汗陵位于鄂尔多斯市东南部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尔草原上,具体在部伊金霍洛旗属下的伊金霍洛镇。成吉思汗陵以陵宫为核心,由苏勒德祭坛和附近景点组成,这里牧草腾碧浪,羊群卷雪花。蓝天绿草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肃然伫立,明黄的墙壁、朱红的门窗、辉煌夺目的金黄琉璃宝顶,使这座帝陵显得格外庄严。陵园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陵园分作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六个部分。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富浓厚的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铁木真,一位叱咤风云、显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是中国元帝国的创始人,更是蒙古帝国的创始人。蒙古帝国疆域之大,是历史上所有帝国所仅见,在成吉思汗与其子孙的征伐下,灭国无数,毁城数百,杀戮千万,劫财亿万,最后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建立了三千余万平方公里的欧亚大帝国。
蒙古帝国根据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及其相应的孙子统辖的的地域,下分四大汗国,包括中国、外蒙古、朝鲜、越南在内的元帝国,包括中国新疆部分地区、中亚、阿富汗等地的莫卧儿斯坦,包括俄罗斯、东欧在内的金帐汗国,包括伊朗、伊拉克、中东地区的伊利汗国,当时,蒙古帝国的国都城哈剌和林(Qara-qorum,突厥语“黑圆石”,元朝岭北行省治所,明初,北元政权据以为都,后废,今蒙古国杭爱省厄尔得尼召),一度成为世界的中心。
蒙古帝国通过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快速骑兵的闪击战和包围战,血腥镇压反抗者的心理战,无后方后勤补给的大纵深作战,使得蒙古帝国的疆土在几十年间迅速扩大数十倍,这是其他欧亚帝国数百年征战都没有达到的效果,蒙古军队有些军事战略战术到今天还为军事专家们所称道和仿效,而对蒙古帝国征服的国家并非经济文化水准落后于蒙古人,如宋朝、波斯帝国、罗马帝国,而是在于内部的分裂、僵化、保守和腐败。
到了成吉思汗之孙蒙哥之后,对外征伐开始减少,四周的边界随着蒙古帝国四场败仗而稳定下来,东边,元帝国皇帝忽必烈两次对日海战的失败(日本人称为“神风”)稳定了东部边界,南边,元帝国军队进攻爪哇被围歼,使南部边界得到稳定,这两次战败主要由于蒙古军队不习海战,西面,伊利汗国军队在埃及边界的巴勒斯坦地区与埃及军队作战失败,导致蒙古军队没有进入非洲(可以参看我博文《假如蒙哥没有中炮而死》),北面,金帐汗国军队在波兰失利,使蒙古人的影响局限于俄罗斯。蒙古帝国辖下的四大汗国本地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蒙古帝国消亡的过程。
仅一百多年的时间,由于管治的需要,四大汗国逐渐本地化了,如元帝国汉化,伊利汗国与莫卧儿斯坦伊斯兰化,金帐汗国东正教化,这时,马跃世界所向无敌的蒙古帝国与蒙古武士不复存在,文化、当地深厚底蕴的文化销镕了蒙古帝国武士的利剑。
东亚裔民族影响欧洲乃至影响世界的事件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374年(中国东晋时期)北匈奴的西迁(可以参看我博文《西迁的北匈奴改变了欧洲》),九百年后的蒙古人是第二次(中国南宋时期未期)。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时期,从1237年开始,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率领下出兵俄罗斯南部、高加索地区,由此,向西侵入波兰、匈牙行、意大利、巴尔干,在中欧大败德意志军队,1242年,由于大汗窝阔台去世,拔都回撤,西欧地区才没有陷入蒙古军队之手。这一点如同大汗蒙哥去世后,蒙古军队无心恋战才败于埃及军队,没有进入非洲一样。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及其作为,可以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但就是这样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成吉思汗无意间不经意地制造了一个影响欧亚各国、各民族的第一个全球化过程,也推动了欧洲走出中世纪,开始了空前的航海、技术、贸易与思想革命。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在重新勾划从朝鲜到匈牙利、从西伯利亚到越南、从巴尔干到印度、从巴勒斯坦到中国的世界版图,并使这些相互隔绝、互不来往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蒙古帝国为这些国家或地区重新制定新秩序的时候,产生了下列新元素:交通运输可以畅通、道路可以广泛连接、货畅其流、人可以行、自由贸易线路和通道得到开通,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丝绸之路;允许各种宗教并存且宗教信仰自由,不同于欧洲中世纪的一教独裁;创办公立学校、准予外交豁免权、废除酷刑,使许多国家跳出了中世纪的桎梏;促进各国各民族的思想技术、专业知识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蒙古帝国客观上成就了世界走向现代的条件与要求,成为现代世界的历史元点。当我们在批判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残暴、血腥、野蛮、愚昧、侵略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由此产生的蒙古帝国给世界带来的副产品--第一个全球化。这就印证了一个真理:凡事有利必有弊,有弊也必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