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离不开资金投入。据报道,中央财政计划在今年内先期安排700亿元建立重建基金,日后继续作相应安排。同时,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
重建基金应运作透明
我还注意到,中国政府很快出台了一些相关优惠政策:一是在金融政策紧缩的情况下,凡是涉及灾区重建的项目、投资等,都不受任何限制,以最大的力度予以支持;二是对所有重建项目予以税收优惠,五年之内实行免税,全部用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必要时还可放宽时限;三是出台其他扶持政策,如对供应给灾区的能源、水泥及农业生产资料等物资免税,为灾区提供服务的运输企业免缴相关税费。
这些安排,都显示中央政府以人为本、对灾区民众的关怀,无疑会增强灾区民众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力量。
受灾地区大都是比较贫穷和落后的地区,如今遭遇强震无异于雪上加霜。好在灾区人民有信心,全国人民不抛弃,大批援助资金陆续到达,众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支持。
然而,大笔资金的规划和使用,也考验着政府灾后重建的能力。
对灾区重建资金的投入,一要有序,二要安全。笔者曾撰文建议在重建资金方面应以政府财政为主、以民间捐助和海外慈善为辅。只有继续公开和透明化,接受监督,才能使赈灾资金安全,避免可能发生的资金投入和使用上的失误。
港澳地区慈善机构的善款用途较好地做到了公开和透明,主动接受网上查询,希望内地众多的慈善机构也能做到公开和透明,让捐助者持续地信任,让灾区民众得到真正的安慰。
尽快恢复地方政府运作
大地震破坏了灾区政府机构办公场所,700多名地方官员死亡,其中500多位是县、乡镇基层官员。特别是北川县党政机关损失了四成工作人员,约三成警察丧生,民政局31名员工有15人死亡;教育局62人只有19人生还,统战部、妇联等部门则无一人生还。为了开展灾后重建协调工作,连已退休的工作人员都被请回来帮忙。
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应突破原有的干部任用体制,多渠道录用干部,补齐缺位,尽快恢复正常的政府运作。对此次抗震救灾中贡献突出、民众信任的干部,不妨大胆提拔。
考虑到灾区重建的需求,需要录用一些懂技术、懂管理的官员与多学科、多门类的专家,协调领导,协同作战。还有那些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民间团体的成员,都可以作为录用的对象。
川中自古就是主要产粮区,地震突如其来的5月正是收割时节,农作物受害面积近10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因圈舍倒塌、饲草饲料损失、牲畜死亡等,畜牧业直接损失达200亿元,农业机械损失达20亿元。
农地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仓中有粮,心里就不慌。有关方面应抽调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指导农民科学地选种或改种,选择种植适合季节和短期能够收成的粮食或经济作物,搞好灾后病虫害的预防,克服震后劳动力缺乏的困难。国家和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大专院校,也可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网络获取信息的有利条件,帮助灾区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
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灾区农民的口粮,另一方面也可在全球粮食紧张的现况下,避免灾区民众粮食供应不济导致全国粮价进一步攀升,进而影响生活资料价格的稳定。
心理重建长期而艰巨
媒体的及时公开报道,让世界看到了抗震救灾的真相。然而,一些现象也令人反思:个别捐助者的隐约作秀、某些媒体的过分渲染,对那些被灾害伤透的心灵,是否是真正的需要?任何事情都应有底线,不要让受伤者受到二次伤害。笔者再次呼吁,忠于职守的媒体,富于爱心的人们可以讲述真实的故事来感召人们的同情心,但未必需要受难的人们走到公众面前,特别是一次次地出现在募捐筹款晚会的舞台上。当你帮他们擦去泪水时,别忘了他还有一处伤口在滴血。
灾后民众的心理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专家研究表明,在重大灾难之后,一个人的心灵抚平、信心重建大约需要八年甚至更久,对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在灾区人民中的作用,政府也亦考虑多加借重。
·本文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本文被转载于《中国政协》杂志2008年第六期时评栏目第二十五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