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始发出大国声音的国家


    2008年无疑在中国的历史上将成为重要的一年,原因众所周知,百年一盼的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不仅中国人对这一年期待良多,也可能是在国人某种情绪的感染下,外国人也寄予厚望,鼎鼎大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一元复始的时候大胆提出:2008年是全球政治和经济"脱美入中"的第一年,也就是从"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Pax  Americana)转变为"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Pax  Sinica)的元年。

    然而,半年一晃过去了,奥运会就要在这年的八月隆重开幕。世界是不是真的正转变为中国主导呢?在连续一个多月的环球穿梭外访中,笔者禁不住对此"浮想联翩",原本还不是回顾或总结的时候,但由于一系列重大事情的发生,回顾一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或许不无裨益。

    首先我们看到的就是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一如既往地加强和巩固,这在中国的对外投资上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5亿美元上升到187.6亿美元,增长近7倍,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头号对外投资大国。或许因为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年底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可能也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刺激,此一势头在2008年变得迅猛,商务部的一名高官在前不久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透露,今年中国一季度对外直接投资为193.4亿美元,同比增长353%,超过2007年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稍前我们可能就中资中企"走出去"大摆龙门阵,但形势的发展出人意料,而今是世界各国竞相追逐"中国钱"。不仅包括与中国一向友好的非洲各国,而且也有富裕的欧洲国家如比利时等,甚至连美国也耐不住寂寞,各州纷纷逐鹿中国。

    前不久,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的2008投资美国论坛上,就活跃着美国12个州和芝加哥市的代表,积极向浙江民营企业家们推介美国的投资环境与政策。论坛上的美国马里兰州代表特别讲到,设在上海的商业孵化中心原本是为美国马里兰州在华投资的120多家企业服务,但如今的工作重心是宣传美国投资政策和帮助中国企业投资美国。

    刚结束的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宣布正式启动"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谈判,可能正是要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笔者刚刚到访的蒙古,中国已成为其最大的单一外来投资者和最大的贸易伙伴,市场上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日常消费品来自中国,真的有点"天翻地覆慨而慷",就在今天上午,笔者出席了在沙特最大的经济中心吉达举行的一个工商领袖论坛,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场致辞,沙特工商贸易大臣在会上声称该国未来十年有超过七千亿美元的基建投资欢迎中国公司前来承包,另外,该国也拟将中国的小麦产区作为沙特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保障资源,若是近在三年前,这可能都不可想像。

    除了经济上可说是欣欣向荣之外,半年来的中国外交有晴也有雨,甚至是狂风暴雨。这当然就是中国与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特别是与一些西方大国的关系因西藏事件及由此而引发的奥运火炬传递遭受冲击而经历挫折。特别是4月7日发生在巴黎的火炬遭受攻击和4月21日巴黎市市长授与达赖喇嘛"巴黎荣誉市民"的称号,使中法关系倍受冲击。

    拉萨3.14事件此而引发的奥运火炬传递遭受冲击,充分反映国际反华及唯恐中国崛起的种种势力的客观存在,以及西方政治中一些非理性的东西。

    但是不是同时也说明我国对外工作中某些东西可以检讨呢?比如有关西藏的外宣是不是欠缺针对性,过于笼统?再比如我们是不是有些过于渴望世界的承认,以至在某种程度上把奥运会抬到不必要的高度,奥运火炬就火炬,怎么就"圣"了呢?笔者遍查西文不得其出处,看来是我们太把那火当个事了!虽然奥运会百年一盼,但它仍然只是一场体育赛事而已,为什么就不能多一点平常心呢?

    原本拉萨3.14事件及由此而引发的奥运火炬传递遭受冲击仍在发酵,但5月中旬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一扫飘浮在中国上空的外交阴霾,不但中国媒体全心全意转向了抗震救灾,而且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点也一下子转向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国政府不仅公开透明,而且第一次大规模敞开现场,灾难原色原声让世界耳闻目睹。

    各主要国家及时向中国伸出援手,不仅领导人纷纷致电或发函慰问,而且一些救援力量迅速赶往现场,这里面有新加坡的救援人员,也有俄罗斯的大型救援直升机,还有日本颇有经验的救援队伍。韩国总统李明博访华期间并特意看望了四川地震灾区。

    5月19日14时57分40秒,当五星红旗缓缓下降,史无前例地为汶川大地震中罹难同胞哀悼后,整个世界差不多同致哀意,其中就包括5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劳拉来到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吊唁汶川大地震遇难者。

    汶川大地震作为一场国殇,之所以达到改善国际形象的目的,得归功于政府对抗震救灾的公开透明,但更重要的可能还在于: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国力的日渐强盛应该也正是本年度中日关系从经济热走向政治也热甚至同归暖春的原因所在,长期以来,日本在国际外交中奉行的实力原则,谁强大,就认谁为友,以至一度要"脱亚入欧",原因就是亚洲落后,尽是不发达的地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是邓小平当年倡导的中国外交方略。毫无疑问,"韬光养晦"仍然应该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哲学所提倡的做人基本原则,永远应该遵守。但"有所作为"不应该放弃,有时候,光而不耀会让人觉得软弱可欺。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综合实力成长,中国应该可以慢慢地"有所作为"了。实际上,这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主流社会对中国的期待。

    在4月13日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展委员会会议上,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呼吁世行和IMF应敦促发达国家实施负责任的货币和汇率政策以消除金融危机。据悉,在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由国务院副总理王歧山带领的中国代表团,也再一次表达了美元应该停止贬值的意思。

    这是对的,但还不够,在更多的全球重大问题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以上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