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与电视传媒属于八杆子打不着的一种关系,从何说起呢?评书大家单田芳先生说书时常爱说这么一句话,“醋打哪儿酸,盐打哪儿咸,”意思是凡事都有个源头。这个题目的源头来自于海军政治部创作室的专业作家张帆先生到文学馆来讲“百年中国海军”。他以“舟欲行”的笔名与同事黄传会合著有皇皇一百余万字的“中国海军三部曲”——之一《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之二《逆海:中华民国海军纪实》、之三《雄风:中国人民海军纪实》(学苑出版社2007年6月)。
我估计有很多60后,都跟崔永元一样,有一种老电影情结。我也是一名60后,李默然主演的《甲午风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老电影,它艺术地再现了100多年前中日之间的那场甲午海战,可惜反映的却不是常态的真实的历史。我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海军的覆没,加速了满清王朝的灭亡。中国海军也从此一蹶不振,被近邻日本远远甩在了后边。
我还很喜欢王心刚主演的一部老电影《海鹰》,它艺术地描述了新中国海军经历的一次战争洗礼。我甚至萌生了长大要当一名海军的梦想,驾驶鱼雷快艇多威风啊!那时何等幼稚。等学校组织到军事博物馆参观,才发现那鱼雷快艇那么小,怎么也看不出电影里的八面威来!长大以后慢慢了解到,原来中国一直没有大海军。作为一个军事迷,任何时候从画报、电视、大片里看到美国航空母舰的图片、画面,心里便顿升艳羡。
张帆的演讲历史信息量很大,他是把百年海军放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宏观视野下进行微察、体味,传达出历史的错综滋味与思想的真知灼见。他一开始讲到解读历史的四点方法、态度,即对历史要有俯视的高度,要有对历史丰富信息的细节微察,要用透视的目光穿透史料,还要以体味的目光去感受历史的性情与命运,其实正如他所言,对历史要有批判意识与悲悯情怀,这对于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都有启示意义。
世上最幽深、复杂者,可能莫过于历史。研究历史的人与事,无疑要将其放在历史的过程中。不过,研究历史也需要机遇。曾几何时,在有的历史时段,对历史的接受往往来自一个又一个武断生硬的结论,一个人的头脑代替了所有人的思想。等过10年20年之后发现,原来我们对历史的认知,竟是那么的荒诞可笑。也许现在有时,我们还在盲信。在此,我想起大学者刘世德先生在文学馆讲《红楼梦》版本问题时反复强调的:考据考据,要考而有据,考而无据,形同儿戏。张帆讲百年中国海军,十分注重凭原始资料说话。这才是真正有说服力的!因此,当然要警惕当下的“电视学术”。上电视的学者多了,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判断,但有一点我想是肯定的,那就是学者张嘴不该也不能两片嘴唇轻松一碰,随便想当然,甚至胡说八道,误导不明就里的电视受众的视听与历史观。若在常识性的问题上犯错误,会令人贻笑,同时,事后的辩白也苍白无力。
张帆先生发出一个疑问:历史是否在失去常态?故而他在演讲中反复表达出对电视文化的微词,也透露出忧虑。对此,我深表赞同。他说,电视文化是削学术之足,去适大众传媒之履。我想说的是,历史的科学性正被当下的电视媒体无休止地故事化着,历史常被“戏说”得体无完肤,而我们除了无可奈何,竟然别无作为。究其原因,这是目前的文化生态造就了电视文化霸权。我时常觉得,电视文化就是一种鸡肋文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汽车尾气侵蚀损害的是我们的呼吸系统,那电视文化则在消磨肢解着我们的精神意志。要想不被忽悠怎么办?少看电视,多来文学馆听讲座。不能光听好玩儿的故事,听多了,神经就麻痹了。等真到那时候,凝重的、厚重的历史感从精神中消失殆尽了还浑然不知呢。将来不能影响现在,但现在却可能会深远地影响未来。
对学者来说,有一等胸襟,方能作出一等学问。对于国家来说,有大胸襟,当然更得有大实力,才能有大海军。期待中国的大海军走向深蓝。
从1888年正式成立北洋海军到2008年,中国海军已经整整走过了120年!
我估计有很多60后,都跟崔永元一样,有一种老电影情结。我也是一名60后,李默然主演的《甲午风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老电影,它艺术地再现了100多年前中日之间的那场甲午海战,可惜反映的却不是常态的真实的历史。我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海军的覆没,加速了满清王朝的灭亡。中国海军也从此一蹶不振,被近邻日本远远甩在了后边。
我还很喜欢王心刚主演的一部老电影《海鹰》,它艺术地描述了新中国海军经历的一次战争洗礼。我甚至萌生了长大要当一名海军的梦想,驾驶鱼雷快艇多威风啊!那时何等幼稚。等学校组织到军事博物馆参观,才发现那鱼雷快艇那么小,怎么也看不出电影里的八面威来!长大以后慢慢了解到,原来中国一直没有大海军。作为一个军事迷,任何时候从画报、电视、大片里看到美国航空母舰的图片、画面,心里便顿升艳羡。
张帆的演讲历史信息量很大,他是把百年海军放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宏观视野下进行微察、体味,传达出历史的错综滋味与思想的真知灼见。他一开始讲到解读历史的四点方法、态度,即对历史要有俯视的高度,要有对历史丰富信息的细节微察,要用透视的目光穿透史料,还要以体味的目光去感受历史的性情与命运,其实正如他所言,对历史要有批判意识与悲悯情怀,这对于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都有启示意义。
世上最幽深、复杂者,可能莫过于历史。研究历史的人与事,无疑要将其放在历史的过程中。不过,研究历史也需要机遇。曾几何时,在有的历史时段,对历史的接受往往来自一个又一个武断生硬的结论,一个人的头脑代替了所有人的思想。等过10年20年之后发现,原来我们对历史的认知,竟是那么的荒诞可笑。也许现在有时,我们还在盲信。在此,我想起大学者刘世德先生在文学馆讲《红楼梦》版本问题时反复强调的:考据考据,要考而有据,考而无据,形同儿戏。张帆讲百年中国海军,十分注重凭原始资料说话。这才是真正有说服力的!因此,当然要警惕当下的“电视学术”。上电视的学者多了,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判断,但有一点我想是肯定的,那就是学者张嘴不该也不能两片嘴唇轻松一碰,随便想当然,甚至胡说八道,误导不明就里的电视受众的视听与历史观。若在常识性的问题上犯错误,会令人贻笑,同时,事后的辩白也苍白无力。
张帆先生发出一个疑问:历史是否在失去常态?故而他在演讲中反复表达出对电视文化的微词,也透露出忧虑。对此,我深表赞同。他说,电视文化是削学术之足,去适大众传媒之履。我想说的是,历史的科学性正被当下的电视媒体无休止地故事化着,历史常被“戏说”得体无完肤,而我们除了无可奈何,竟然别无作为。究其原因,这是目前的文化生态造就了电视文化霸权。我时常觉得,电视文化就是一种鸡肋文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汽车尾气侵蚀损害的是我们的呼吸系统,那电视文化则在消磨肢解着我们的精神意志。要想不被忽悠怎么办?少看电视,多来文学馆听讲座。不能光听好玩儿的故事,听多了,神经就麻痹了。等真到那时候,凝重的、厚重的历史感从精神中消失殆尽了还浑然不知呢。将来不能影响现在,但现在却可能会深远地影响未来。
对学者来说,有一等胸襟,方能作出一等学问。对于国家来说,有大胸襟,当然更得有大实力,才能有大海军。期待中国的大海军走向深蓝。
从1888年正式成立北洋海军到2008年,中国海军已经整整走过了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