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前的寒酸


据说现在的年轻人有90%以上都曾经或正怀有创业的冲动,但真正已经开始创业的人却并不多。风险的承受能力是个问题,更大的问题是自己好像并不十足具备创业的能力和各方面条件。于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等等再说。常常这么一等就是一辈子。

    让我们来看看成功者都是些什么人?尽管民间有英雄莫问出处的习惯用语,但人们对近年来活跃市场经济舞台的浙江民企老板仍然充满诸多好奇。前些日子开幕的浙江个私经济大会评选出浙江非公企业100强,首次把浙商们的出身、年龄以及文凭等资料公诸于众。

鲁冠球——打铁匠;徐文荣——农民;南存辉——修鞋匠;胡成中——裁缝;楼忠福——建筑工人;李如成——农民;郑坚江——汽车修理工;汪力成——丝厂临时工……翻阅这些处于浙江创富英豪金字塔塔尖的人物简历,可以发现他们创业之前的身份显得相当寒酸

不独这些为世人所熟知的富商,就是那些麾下企业年销售额 在10亿元左右的老板们,其出身同样极其平凡。浙江001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老板项青松,出身是个农机工;星星集团有限公司老板叶仙玉,出身农民;奥康集团有限公司老板王振滔和荣盛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老板李水容,出身皆为木匠”······笔者粗略数了数,约有90%左右的浙江民企精英,出身均很寒微。 除了后来的培训深造外,创业初期的文凭也并不高,大多是初高中文化。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坦言,浙江老板大都出身寒微,补皮鞋、弹棉花、挑货郎担就是创业的起点。但他认为,浙江现象集中到一点就是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爱惜民力,善小而为。毕竟,发展经济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动群众是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

  此间专家还尝试解读过浙商的财富“密码”:没有靠山,没有资金支持,全靠自己白手起家;一些农民或者工人具备的品质也有所体现,比如节俭、勤劳、精于算计等等。从宏观面上分析,浙商大多发达于20世纪90年代,刚刚赶上国有企业逐渐转制,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转轨期隐含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的人,就成了今天的英豪;勇敢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也屡屡被研究 者提到。以鲁冠球为例,他的身份演进过程是这样的:农民——打铁匠——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负责人(1969年到1979)——承包了当时已更名为万向节厂的萧山公社宁围农机修配厂(1980年至1989)——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股权(1988)——创建万向集团公司 (1990)。鲁冠球这样的农民成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老板,花了2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身份不断变化,但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却贯穿至今 ——掌握稀缺资源的能力。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稀缺资源的内涵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