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牌大战的预测


我在第一篇专栏文章中写到,北京奥运会开启了全球化奥林匹克的时代。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和美国这个现任超霸的竞争,使奥运会重新有了冷战时代巨人之间生死搏斗的刺激。

 

不过,冷战时代的巨人战和全球化时代的巨人战性质又大为不同。冷战时代的竞争是对抗:苏美的核武器全都严阵以待,据说克林姆林宫的厕所也被美国的几颗核弹所瞄准。在奥运赛场自然也不例外。苏美在田径、游泳、篮球、冰球等等项目中硬碰硬,仿佛一城一地的得失,都能证明两种社会制度孰优孰劣。全球化的竞争则是合作。开幕式上的“和”字正好表现了这一点。美国的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为中国的就业率提高和GDP的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则以大量外汇储备购买美国资产,支持美元的价值。在运动场上,中美也不是直接对抗。美国主宰着田径游泳,中国的优势在射击、举重、乒乓球等等,除了体操等个别项目,双方并不直接冲撞。这样的背对背的竞争,就使奖牌的计算更为重要。毕竟,最后谁高谁低,主要不是以两国队员直接交手的胜败来决定,而是要算奖牌统计的最后数字。

 

奥运会开赛前,国际各方就开始有各种金牌奖牌的预测。要而言之可以分两大派。一派说中国赢,一派说美国赢。大家背后各有一套理论和计算模型。在头一派中,美国的达特茅斯商学院国际经济教授Andrew Bernard的预测最有影响。他的预测基于四个因素:人口,人均收入,历史上的奥运表现,东道主效应。在2000年和2004年奥运会时,他都根据这一模式进行了预测,正确率达到96%。北京奥运会他的预测结果是,中国在金牌总数上以3736的一枚之差险胜美国。

 

英国谢菲尔德Hallam大学运动产业研究中心的主任Simon Shibli则认为这一模式低估了中国。因为中国为准备奥运会,制定了119计划,专门才冷门项目上掘金,会有特别效应,绝非Andrew Bernard的四要素所能包涵。因此,他认为中国的金牌总数可达46枚。

 

意大利的一位重要奥林匹克官员Luciano Barra则大唱反调。他认为美国在金牌总数上会以4938的巨大优势战胜中国。也就是说,中国的在北京的成绩不会超过在雅典的成绩。他是从九十年代就开始进行奥运会预测,目的是给本国代表团提供战略性的参考。他的方法也大为不同,不是分析综合国力和人口,而是集中在运动本身,统计了最近的一系列世界性的比赛,根据实际成绩进行预测。《华尔街日报》也属于这一派,预测美国在金牌总数上以4738战胜中国,在奖牌总数上,也将以11093胜出。这派了理论是,田径游泳这两大项,占了奥运会302枚金牌中的81枚,而美国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则很难能有作为。所以,综合起来,美国的胜面还是大得多。

 

两派自然都有一定道理。从后一派的角度看,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太偏门,在田径游泳的主项上缺乏表现,在其他小项目上就必须依靠近乎一网打尽的完美表现。这方面的潜力,到了雅典已经挖掘到了极限,很难在往前走。这派更基于近期世界比赛的结果,看上去很实证。但是,各国选手都围绕奥运会来调整状态,在此之前的世界比赛往往是热身,未必说明问题。再看看历史,自中国1984年重返奥运会后,中美金牌角逐的记录是:1984(15:83), 1988(5:36), 1992(16:37), 1996(16:44), 2000(28:38), 2004(32:36)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实力最强的苏联东欧没有参加,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自1988年后,中国急起直追,来势甚猛,双方四年前金牌总数仅四枚之差距。再看东道主优势。美国1996年奥运会借东道主之利,获44金,这在1988年以来绝无仅有。所以,中国队员发挥正常,按势头和地利,应该胜出美国。我看这里关键的变量有两个:第一,两国体育文化不同,美国运动员更会利用主场优势,中国队员在主场反而更紧张,能否克服这一点,实在是关键之关键。第二,中国的119工程,在没有传统的水上项目上大量投资。在船艇等方面能否如愿异军突起,则会决定两国谁是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