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世界是不是真的正转变为由中国主导呢?在连续一个多月的环球穿梭外访中,笔者不禁对此“浮想联翩”。原本还不是回顾或总结的时候,但由于一系列重大事情的发生,回顾一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或许不无裨益。
中国应该可以逐渐地“有所作为”了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一如既往地加强和巩固,这在中国的对外投资上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数据显示,2002年到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近7倍,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头号对外投资大国。这一势头在2008年更为迅猛——第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007年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如今,世界各国竞逐“中国钱”——不仅包括与中国一向友好的非洲各国,而且也有富裕的欧洲国家如比利时,甚至美国也耐不住寂寞,各州纷纷到中国逐鹿。不久前,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的2008投资美国论坛上,就活跃着美国12个州和芝加哥市的代表,积极向浙江民营企业家推介美国的投资环境与政策。美国马里兰州代表特别讲到,设在上海的商业孵化中心原本是为美国马里兰州在华投资的120多家企业服务,但如今的工作重心是宣传美国投资政策和帮助中国企业投资美国。不久前结束的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宣布正式启动“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谈判,正是要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笔者刚刚到访的蒙古,中国已成为其最大的单一外来投资者和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市场上超过60%的日常消费品来自中国,真有点“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味道。笔者最近出席了在沙特最大的经济中心吉达举行的一个工商领袖论坛,沙特工商贸易大臣在会上声称该国未来10年有超过7000亿美元的基建投资欢迎中国公司前来承包,另外,该国拟将中国的小麦产区作为沙特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保障资源,这在3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
经济上可说是欣欣向荣,但半年来的中国外交有晴也有雨,有时甚至是狂风暴雨。西藏拉萨事件及奥运火炬传递受阻,充分反映了国际反华及唯恐中国崛起的种种势力的客观存在,以及西方政治中一些非理性的东西。
但是不是也说明我国对外工作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呢?比如有关西藏的外宣是不是欠缺针对性,过于笼统?再比如我们是不是有点过于渴望世界的承认,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把奥运抬到不必要的高度——奥运火炬就火炬,怎么就“圣”了呢?笔者遍查西文不得其出处,看来是我们太把那“火”当个事了。奥运会说到底只是体育赛事,为什么就不能多一点平常心呢?
5月中旬的汶川大地震一扫飘浮在中国上空的外交阴霾,中国媒体全力以赴转向抗震救灾,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一下子转向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国政府不仅公开透明,而且第一次大规模敞开现场,让世界耳闻目睹真实的灾难场景。各主要国家也及时向中国伸出援手。
地震后,中国的国际形象之所以得到改善,得归功于政府的公开透明,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例如,中日关系明显回暖,根本原因恐怕在于中国的国力日渐强盛。长期以来,日本在外交中奉行实力原则,谁强大,就认谁为友,以至一度要“脱亚入欧”,原因就是亚洲落后;当越南陷入金融危机时,中国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被自然不过地提起;六方会谈迄今已进行六轮,中国的道义、担当、指挥、宽容和耐心化解了反复出现的冷场和僵局,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充满中国智慧的多边协调机制……国际社会正越来越多地谈论中国的大国地位和责任。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当年倡导的中国外交方略。毫无疑问,“韬光养晦”仍应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哲学所提倡的做人基本原则,但“有所作为”不应放弃,否则会让人觉得软弱可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增强,应该逐渐地“有所作为”了。这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主流社会对中国的期待。
真正的大国:有力量而不使用力量
在当今这个错综复杂的时代要承担责任,实现中国的“软崛起”是需要有策略的,笔者谈几点看法:
第一,取义存仁,敢于担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世界是利益的天下,但身为大国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而必须有自己的担当。不管美国的价值观是不是真正普世的,但它表现出的一些以天下为己任的行为(至少表面上是如此)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源泉。
第二,平等待人,纵横捭阖。就像一个有实力的人容易傲人一样,一个有实力的国家也容易傲国——不能平等对待弱小国家,不能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或宗教,甚至动不动以救世主自居。或许与饱受屈辱的近代史有关系,对待弱小和不同,中国更能一视同仁,这可能构成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平等待人,朋友自然就多,友情自然就稳固,悠游国际的空间自然就更大,关键时刻自然就纵横捭阖了,中非关系可说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三,不急不躁,坚持对话。所谓外交,不外就是利益与理念的接触、碰撞和融合。有可能一接触就融合,但更可能是一接触就碰撞,融合要待下回慢慢分解。这就需要耐得住烦,和而不同,多交流,多启发,对分歧逐个化解。有力量而不使用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大国。
最后也最重要的仍然是一句老话:弱国无外交,自强才是硬道理。没有实力,凭什么担当?弱国一个,谁需要你平等对待?你不势利,人家就不势利吗?
2008年4月13日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呼吁世界银行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敦促发达国家实施负责任的货币和汇率政策,消除金融危机。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过去都是美国向中国提要求,而此次中国向美国提出要求——敦促美元停止贬值。
这是对的,但还不够,在更多的全球重大问题上,中国作为大国应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
本文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