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上海金融报》
近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530.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0.3%,此数据略低于国家10.4%的平均水平。消息一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相关新闻铺天盖地。
之所以引起如此关注,无外乎这样的几个原因,一是此为上海GDP首次出现低于全国水平;二是上海为全球经济的排头兵,对其关注尤其高涨;三是发布数据的政府当局主动渲染,并在发布会上详细解析了原因。
在分析原因之外,政府当局还对未来趋势做出了判断,认为这是一种短暂和暂时的现象,预计下半年上海工业生产随着新增产能的不断释放,将继续稳定增长。言下之意,下半年市政府的宏观调控将更多的关注和致力于经济增长,以避免此种不利局势的再次出现。
实际上,GDP小幅滞后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全国GDP增长率是各地区加总平均的结果,各地的增长比率不可能相同划一,这样必然就有一些地区低于全国水平,而另一些地区高于全国水平。上海的GDP在上半年只是落后了全国0.1个百分点,这本不应该具有太多新闻价值,然出现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政府和大众对于GDP的重视和“唯GDP论”的观念。
一直以来,由于对地方政府的考核难以找到较好的指标,所以具有一定客观性的GDP以及利用外资与外贸出口等数据就成为了考核官员的主要量化指标体系,这虽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也带来了不顾环境恶化以及人们实际福祉提高的“唯GDP”式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此种情况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国经济增长能够创造“中国奇迹”,具备良好的道路等基础设施;但人们实际生活水平、贫富差距、医疗保障等却停滞不前,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实际上,只看重GDP的考核方法早已遭到诸多攻击,GDP核算存在的问题也已被广泛认知,“绿色GDP”等概念亦提出已久;然盲目追求GDP的行为和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影响和桎梏着地方政府的行为。
反观上海此次GDP稍滞后于全国水平的情况,笔者以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必然性,完全没有必要过多忧虑。
首先,从增长与发展的区分看,增长只关注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等数据的变化,重复建设以及浪费都记入GDP核算;而发展关注的是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优化和收入分配合理等诸多因素,体现的价值远远高于增长。从上海情况分析,其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了一批“两高一资”企业,长远正效应是巨大的;另外上海人均收入和实际生活的水平是其它一般地区难以匹敌的;这正是体现了发展的要求。
其次,从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角度看,上海经济由于已经发展到较高的层次和阶段,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减少而难度增加,试想上海GDP增长1%可能意味着其它地区GDP增长2%甚至3%才能等同的货币总值。这也是为什么像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能够取得像中国这样每年近10%的GDP增长率。由此推论,上海未来GDP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恐怕将是常有的事情,又何必如此大惊小怪!
再次,上海GDP出现落后可能预示着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和转型的开始,也许正是产业梯度转移的结果。从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看,一个经济中心的确立,存在着集聚和扩散双重效应。经济中心发展初期以集聚效应为主,其会吸引周边的资源和要素流入中心区,促动中心区加速发展,但周边地区却受到了损失和不利影响;当经济中心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高度,其扩散效应就会发挥,产业不断向外扩张和转移,辐射和推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可能正是发展到了这样的扩散阶段,所以近年无论在GDP还是利用外资上都显示出增长乏力而落后于周边苏州以及无锡等地的情况。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扩散是有益于经济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当其产业升级和转型完成,新产业快速发展之时,就是新一轮大发展的开始。
由上可知,上海GDP增长率出现落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属于正常变动,无须过度担忧和关注。政府当局应该继续以控制通胀和推动产业机构转型与升级为第一要务,不要让GDP“锦标赛”阻碍了新一轮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