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动力--暨反思改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前些年,我们国家的改革一直是政府主导的.即改革向前推进的形式是自上而下的.一项改革得以推进首先必须得到最高层的重视,并在高层间达成共识.也就是说改革的主动权是掌握在政府手中,掌握在执政者手中的.政府打算 进行哪方面改革就进行那一方面的改革,打算推进到什么程度都是事先做出充分估计的,对于其它领域的改革即使是急需的,只要政府没有这方面的打算,这一领域的改革也就无法推动.当然这种改革形式有它的合理性,它有利于集中精力处理好一些大的事情, 然后会稳步向其它领域,向纵深推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又避免了大范围矛盾的出现, 从而利于社会的整体安定以及加强了党的领导,为保证中央制定的政策的政令畅通奠定了基础。但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缺乏活力,因为没有更好的考虑民众的最迫切的要求;同时受制于领导者的精力和能力,可能会贻误一些改革,并失去一些改革的良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这种形势下也严重受损,甚至出现了生存难以保障的问题. 同时长期积累下来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民众再看不到要改革的迹象, 可能会使他们对改革失去信心.为了生活和发展,为了挣得自己应有的利益,他们可能无奈选择用激进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依此推进改革,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如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就是在许多农民生活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大胆状举;同时国家在房屋拆迁问题上所进行的改革,也是在南京市民的激进行为及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一老人手拿《宪法》请愿才被高层重视并严格城市拆迁政策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中国的制度就是逼出来的"这句话绝不是戏言,而是真理.

      这些年自上而下的改革一直受到高层的青睐,执政者是有其现实考虑,但改革进行到今天,其实我倒希望我国的改革形式和内涵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要肯定并推行自下而上的改革,因为首先现在人们意识增强,素质大为提高了,人们有这个条件或能力参与到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其实本身他们也有这个动力,因为改革与每个人休戚相关,他们当然愿意置身其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制定出更符合大众利益的改革措施,这样也能让其拥有巨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其次国家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排忧解难,为人民排除前进发展中的障碍. 事实上这些年很少有人这样想的,这样做的,当然原因很多,因为公务员的双种身份,使得职责不清,同时许多制度安排,权力配置等使他们不具有推进改革的动力或对推动改革的作用微乎其微, 这样长期就形成懒惰的习惯,出现人民的公仆并不是为着人民,而是侵犯或是漠视人民的利益.并把部分利益占为据有.比如说出现了改革被挟持的现象,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的人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或自己或与被利益集团蛊惑利用手中的权利控制改革及改革的方向和进度,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自己或集团的改革,使得人民很难享受到由于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成果,即利益被利益集团独占了,长期以来积累了很大的民怨,并以激进的形式表现出来后,才使高层在一瞬间痛下决心,处理一批,并主动或不主动对这一领域进行改革,等风声过后就没人再提了,相应的改革也陷入停滞状态,我认为中国的许多行政工作是“很务实”的,领导交办的一定办理,领导没有表态一律不能做,而且领导以前重视的如果没有跟进的,俱办人就不再继续深入开展工作了,现在依然如此,只不过较以前要好一些。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我国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得各种群体的利益不能及时得到很有效的纠正和平衡,所以各种差距越来越大,同时仅是就事论事,就事论人,处理人,如果事不暴露就不会有问题,而现在暴露的也依然很少很少,因为如果不是做得比较绝,就不会树立死敌的,所以处理一批后,下一批很快又生产出来了,当然我们也有党纪国法,也有规章制度,但那只是规定而已,关键是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此外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所以纪念和反思的会议很多.在不同的会议上,我能经常听到这种声音就是改革推进到今天,好像没有动力了,或是寻找不到动力了,因此改革陷入了停滞状态,要想进一步推进改革,必须寻找新的动力,但是以前实施的改革使得最底层的农民收入都大幅提高,从而纷纷购房或者买房等,使得改革的动力枯竭,而我认为并不是如此,事实上改革的动力还很大,只不过他们没有话语权吧了!我的判断是当前及下一步改革的特征应是寄希望于自上而下,但关键还是自下而上",借此机会,我想,,我认为有必要较为深入的谈一下.

 

    农业工作的老领导,老前辈,刚刚过完95岁生日的杜润生老人曾经说过:"中国的改革要过两关,一是市场,而是民主"现在看来前一阶段的工作即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完成,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如何实现民主的问题了,而使改革主动权变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就是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而同时民主化的核心就是让各方充分商讨,酝酿,以得到代表各方诉求的方案.我们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领导人也很亲民,爱民,因此我们不怀疑改革自上而下的路径对推动改革的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种制度设计,不能太感性化,要严谨,特别是当前这种坏境下,许多改革被利益集团挟持,他们左右改革的方向,力度,进度,以及具体改革方案的内容,使得改革继续朝着改革的掌握者利益诉求方向发展,从而使得改革背离方向,背离初衷,我认为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利益受损方没有话语权,或者即使发出声音也不被重视,因此有人说受损方要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我认为其作用很有限,因为首先利益代言人代表的是他人的利益,因此动力不见得高,况且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他们有多大动力坚持那么做,他们又能坚持多久?我想每一个人都不想给他人过不去,不愿去得罪人,因此利益代言人很有可能被对方俘获,所以我并不看好这种形式.我认为现在想给别人过不去的主要是自己利益受损了,也就是利益损方是主要力量,如果他们能够积极站起来,由于是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动力一定很大,而且往往行动起来会更彻底。

     同时基于目前的制度安排,人民的总体素质已经较高,诉求渠道的较为顺畅, 法治社会建设正在悄然无声的推进,我也认为目前的改革不应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 而应着重于自下而上的以人为本的改革,因为如果依然实行自上而下 的改革,改革的主导权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讲也 掌握在利益集团手中,而他们的身份是代表人民,他们的工作性质 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他们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国家公务员,同时 他们还是一个普通的公民,作为一个公民他们是有利益追求的,在如今 公务员工资极低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利用手中权力去寻找 其它方面的收入,所以可能使改革偏离方向和既定目标,同时即使没一位 公务员都是素质极高的公务员,但是他们依然没有动力去推动改革, 因为从现实上看推动改革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多大的好处,因为在目前 改革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的形势下,推动改革就等于他们工作量的 加大以及责任风险的`加大,同时如果改革没有取得实效,一切责任 还会推到自己身上;而一旦改革取得巨大成果,受益很多的是人民群众, 他们得到的却很少,从这几年的公务员工资状况可见一斑,人都有一点嫉妒心的, 自己辛辛苦苦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他们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们应该 想一想,所以在改革过程中要建立相适应的分配机制,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否则他们情愿看报纸,聊天,向商人寻租,搞点灰色收入,绝不会把心思 放在经济发展上的,放在为人民谋福利上的,另外我认为应改革改革形式, 因为从制度和现实来看公务员没有巨大的改革的动力,而只有每一个利益 个人才具有很强的改革动力,但为了保证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党的长期执政, 我认为改革应实行这种形式即首先实行自下而上的改革,许多人民群众 首先把改革要求传递给政府,然后政府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最后专家组 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并传给主要领导,最后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 作出最后的决定即最后实行自下而上式的,总体来说这种形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式的结合,这样不仅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又能保障党的长期执政. 所以我认为"改革寄希望于自上而下,关键还是自下而上",但是利益受损方往往是相对来说知识缺乏,诉求渠道有限的那一部分人,而要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快的提高却不现实,所以我们应该慢慢来,只要有进步就好,同时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千方百计的让他们接受教育,以增加推动改革的动力,哪怕只使自己的处境改善也值得肯定!因为改革进行到今天,其他集团已经没有改革的动力,只有之前进行的改革的利益受损方才真正,持久具有拖动改革的动力。

        此外针对一些专家提出改革进行到今天,出现了改革焦虑症的症状,也就是说改革畏难情绪增加,改革缺乏了进一步推动的动力,结合具体的情况,许多专家戏言现在只能是问题催生,推动改革了,比如前不久发生在云南的翁县事件,以及最近发生在山西的溃坝时间,以及发生在河北石家庄的三鹿奶粉事件等都推进了相应领域的改革,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推进改革的话,改革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呀!你看就这几起事件就使多少人付出了代价,而且隐性的还很多,所以我认为在上层自身推进改革重重的情况下,只有底层树立,坚定信心,把自己合理的诉求通过较为顺畅的民意渠道反映上去,以此积蓄改革的动力,才是根本,而不是等问题暴露后,高层才被动的推进改革,民众要采取积极主动地姿态,这是为了他们自己,也是为了整个国家.此外还应把法制教育纳入到中学阶段学习内容中,以让更多的人先懂法,再守法,用法,以积累推动改革的意识和增强推动改革的本领和能力,从而会大大加快社会 政治民主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希望不要再过三十年就能看到一个更加民主,繁荣,文明的中华民族!以上拙议,供参考!谨以此文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