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央视法制频道的《中国法制报道》和与之相连的《大家看法》栏目中,先后看到了两个案件故事:一个发生在北京,一个发生在上海,犯罪嫌疑人都是外来务工者,也都是年轻的母亲,又都打死了自己的亲生孩子。看后让我想到了很多。
发生在北京的食子犯罪嫌疑人,是一位从甘肃农村来京务工的母亲。他们夫妇二人都来自那个贫困的地方,也因为出身地那种极度地贫困,让他们几乎没受到什么教育。在北京做工期间,这位母亲一方面看到了人家有学历、有知识的人,挣钱得轻松和容易,以及他们的高回报和高收入;另一方面,她又感到了他们夫妇没有学历、没有知识,挣辛苦钱地艰难。这种反差和对比,给她的启示是:精彩无比又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固然有魅力,有很多能让人过上富裕生活和得到轻松享受的机会,但是,这一切,对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来说,太陌生了,也太遥远了;要想进入她能看到但又很难进入的主流社会,自己这代人看来是很难了,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
她今年只有23岁,可她已经种下了两棵希望的种子了,那是两朵花,两朵含苞待放的小花。外出打工者往往比一般当地人有着更高的心气,或者倒过来说,心气不高,也就不会出来闯荡了。心气高,而地位低,让这位母亲把全部的生活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小女儿还小,大女儿已经六岁了,女儿们成了母亲打进主流社会的希望了;因此,母亲对孩子的启蒙学习有着特别高的期望和要求。孩子小,不理解母亲的这份苦心,没有表现出母亲希望地那种用心和努力,母亲就经常在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体罚孩子,有时甚至是暴打和毒打;很可惜,弱小的花朵本来应该用细雨去滋润和浇灌的,这位母亲却急吼吼地施予暴雨和狂风,结果,纤弱的小花由于承受不了这样的暴风骤雨,过早地夭折了。
如果说,这起食子案让我们想到地更多的是社会问题的话,那么,另一起食子案则更多地让我们想到了家庭问题和女性问题。这个案件故事发生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主要犯罪嫌疑人叫单小侠,也是一位年轻的母亲,与上面那个案子不同的是,她在犯罪的时候还拉上了一位从犯-她的丈夫齐小华。他们只有一个孩子,四岁的儿子乐乐。他们夫妇也是一对外来务工者:小侠来自于安徽,小华来自于山东。小华有着山东汉子特有的高大健壮,和神气阳刚,也因此,小侠非常爱她的丈夫,爱到不顾一切的程度,爱到极度恐惧的程度。小华不但人长得有模有样的,工作也不错,他在上海一家知名的饮料公司里有着中层的职务。
由于小华相貌、人品和能力俱佳,小华父母对儿子找了这么一位各方面都很平常的女友极力反对。尽管这样,小侠已经未婚先孕了。许多不能如愿以偿拿到结婚证,也不能很快取得夫家认可的女子,喜欢用这种生米煮成熟饭的办法,先斩后奏地争得夫家的接受。但是,中国那句老话说得非常简单,却比喻地非常形象和生动:强扭的瓜不甜。尽管有了孩子就需要在两人的亲戚朋友圈子里有个说法,也就需要办几桌酒席场面一下;可是,小华的父母还是没有让他们结为正统夫妻的意思。也许是这种勉强结合让小华的家里看不起小侠,并由此带有太深的成见的原因,乐乐出生之后,小华父母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孙子,还说这孩子长得不像他那英俊的爹,更像他那扁脸的妈。这使得小侠更觉得儿子带给她的不是快乐,而是伤心。
日子就这么过着,丈夫小华倒并没有嫌弃小侠的意思;而产子的小侠,随着姑娘期的结束,心中原有的那份浓浓的自卑愈发地泛了上来,她总是觉得她炽爱着的丈夫可能会随时离她而去。外来打工者这个圈子里的事,小侠看得太多了:有张结婚证的合法夫妻也保不住能一起走多远呢,何况她这做着妻子的事,却没有妻子的份的人呢!小侠心里有着双重的矛盾:一是对小华的感情的不自信;二是对夫家的认可的不自信,她心里充满着困惑,有时甚至是紧张和惶恐的。可是,小侠是个天生爱面子的女人,她要在所有她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她拥有这样一位出色丈夫的快乐和幸福。这种表演,开始的时候,她觉得很得意,她做得也很熟练;可是,时间长了,她觉得很累,从身到心的累,从内到外的累。这种双累,压迫的她不能自已,压迫的她力不从心,压迫的她神思恍惚,压迫得她精神崩溃。
小侠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越来越莫名其妙了。丈夫有时下班回来,进门抱住他们的儿子亲一亲,小侠也会吃儿子的醋:她觉得丈夫下班回来,应该先抱住她、亲她才对,儿子居然优先了、超前了、夺去了、抢得了丈夫对她的爱,这让她难以容忍,让她妒火中烧!此外,她希望儿子能够出色地在小华父母跟前展示他的优秀,而让小华父母对孩子娘有更多地好感,但往往事与愿违。两种感受混合在一起,让她对乐乐经常会有一种极端的做法。比如,仅仅为了教孩子点什么他没有马上学会,这样的小事,她就会用针扎手指的办法来惩罚孩子。而小华看到小侠体罚儿子,如果帮儿子说两句话,就会更加加重她的那种嫉妒儿子得到了父亲更多爱的心理,也就会让她更重地体罚儿子,小华也就只能随她去了。
今年5月29日上午,丈夫下了夜班回到家,看到儿子又被体罚了,跪在地上。这种情况小华看到得多了,也知道帮不上孩子什么,小华就去睡觉了。睡到傍晚起来,小华又要去上夜了班,他看到可怜的孩子还跪在那里,已经跪了一天、跪了十多个小时了。夜里,小侠打电话到单位,告诉小华,乐乐死了;小侠让小华回来,然后求他帮着把已经死去了的儿子掩埋掉,小华就和小侠一起将儿子埋在了附近的一个山坡上。
直到今年六一节,几个旅游的人路过掩埋处的时候,发现了露出来的乐乐的书包,和书包下面盖着的蛇皮袋,以及袋里的乐乐的尸体,才使案子真相大白了。小华和小侠已经构成了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和从犯,双双被逮捕。在看守所里,穿着号衣的小侠伤心地对记者说:她早就想去看精神科医生了,可是她不知道到哪里去看这样的医生;她深深地遗憾是,老公和儿子是她的最爱,而她却深深地伤害了这两个她最爱的人,儿子永远地去了,丈夫本来会有的大好前程,也被她毁掉了。
我们不论在文学艺术作品或是其它的什么场合,谈论到女性的时候,经常会有的思路是评头论足,对各种美女的津津乐道;而对有着各种心理问题的女子,却多有嘲笑的口吻。我们应当在这两起残忍的食子母亲的故事背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女性充满矛盾,有时甚至是极度痛苦的心理现象地关注。女性对亲爱、对情爱、对性爱的那种极度渴望又充满着矛盾的心理,让女人们彷徨在得与失之间,喜与忧之间,善与恶之间。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更多地理解女性,关爱女性和保护女性,而不是带有歧视色彩地欣赏女性、玩弄女性和消费女性,更能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公平、包容和人性。
发生在北京的食子犯罪嫌疑人,是一位从甘肃农村来京务工的母亲。他们夫妇二人都来自那个贫困的地方,也因为出身地那种极度地贫困,让他们几乎没受到什么教育。在北京做工期间,这位母亲一方面看到了人家有学历、有知识的人,挣钱得轻松和容易,以及他们的高回报和高收入;另一方面,她又感到了他们夫妇没有学历、没有知识,挣辛苦钱地艰难。这种反差和对比,给她的启示是:精彩无比又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固然有魅力,有很多能让人过上富裕生活和得到轻松享受的机会,但是,这一切,对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来说,太陌生了,也太遥远了;要想进入她能看到但又很难进入的主流社会,自己这代人看来是很难了,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
她今年只有23岁,可她已经种下了两棵希望的种子了,那是两朵花,两朵含苞待放的小花。外出打工者往往比一般当地人有着更高的心气,或者倒过来说,心气不高,也就不会出来闯荡了。心气高,而地位低,让这位母亲把全部的生活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小女儿还小,大女儿已经六岁了,女儿们成了母亲打进主流社会的希望了;因此,母亲对孩子的启蒙学习有着特别高的期望和要求。孩子小,不理解母亲的这份苦心,没有表现出母亲希望地那种用心和努力,母亲就经常在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体罚孩子,有时甚至是暴打和毒打;很可惜,弱小的花朵本来应该用细雨去滋润和浇灌的,这位母亲却急吼吼地施予暴雨和狂风,结果,纤弱的小花由于承受不了这样的暴风骤雨,过早地夭折了。
如果说,这起食子案让我们想到地更多的是社会问题的话,那么,另一起食子案则更多地让我们想到了家庭问题和女性问题。这个案件故事发生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主要犯罪嫌疑人叫单小侠,也是一位年轻的母亲,与上面那个案子不同的是,她在犯罪的时候还拉上了一位从犯-她的丈夫齐小华。他们只有一个孩子,四岁的儿子乐乐。他们夫妇也是一对外来务工者:小侠来自于安徽,小华来自于山东。小华有着山东汉子特有的高大健壮,和神气阳刚,也因此,小侠非常爱她的丈夫,爱到不顾一切的程度,爱到极度恐惧的程度。小华不但人长得有模有样的,工作也不错,他在上海一家知名的饮料公司里有着中层的职务。
由于小华相貌、人品和能力俱佳,小华父母对儿子找了这么一位各方面都很平常的女友极力反对。尽管这样,小侠已经未婚先孕了。许多不能如愿以偿拿到结婚证,也不能很快取得夫家认可的女子,喜欢用这种生米煮成熟饭的办法,先斩后奏地争得夫家的接受。但是,中国那句老话说得非常简单,却比喻地非常形象和生动:强扭的瓜不甜。尽管有了孩子就需要在两人的亲戚朋友圈子里有个说法,也就需要办几桌酒席场面一下;可是,小华的父母还是没有让他们结为正统夫妻的意思。也许是这种勉强结合让小华的家里看不起小侠,并由此带有太深的成见的原因,乐乐出生之后,小华父母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孙子,还说这孩子长得不像他那英俊的爹,更像他那扁脸的妈。这使得小侠更觉得儿子带给她的不是快乐,而是伤心。
日子就这么过着,丈夫小华倒并没有嫌弃小侠的意思;而产子的小侠,随着姑娘期的结束,心中原有的那份浓浓的自卑愈发地泛了上来,她总是觉得她炽爱着的丈夫可能会随时离她而去。外来打工者这个圈子里的事,小侠看得太多了:有张结婚证的合法夫妻也保不住能一起走多远呢,何况她这做着妻子的事,却没有妻子的份的人呢!小侠心里有着双重的矛盾:一是对小华的感情的不自信;二是对夫家的认可的不自信,她心里充满着困惑,有时甚至是紧张和惶恐的。可是,小侠是个天生爱面子的女人,她要在所有她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她拥有这样一位出色丈夫的快乐和幸福。这种表演,开始的时候,她觉得很得意,她做得也很熟练;可是,时间长了,她觉得很累,从身到心的累,从内到外的累。这种双累,压迫的她不能自已,压迫的她力不从心,压迫的她神思恍惚,压迫得她精神崩溃。
小侠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越来越莫名其妙了。丈夫有时下班回来,进门抱住他们的儿子亲一亲,小侠也会吃儿子的醋:她觉得丈夫下班回来,应该先抱住她、亲她才对,儿子居然优先了、超前了、夺去了、抢得了丈夫对她的爱,这让她难以容忍,让她妒火中烧!此外,她希望儿子能够出色地在小华父母跟前展示他的优秀,而让小华父母对孩子娘有更多地好感,但往往事与愿违。两种感受混合在一起,让她对乐乐经常会有一种极端的做法。比如,仅仅为了教孩子点什么他没有马上学会,这样的小事,她就会用针扎手指的办法来惩罚孩子。而小华看到小侠体罚儿子,如果帮儿子说两句话,就会更加加重她的那种嫉妒儿子得到了父亲更多爱的心理,也就会让她更重地体罚儿子,小华也就只能随她去了。
今年5月29日上午,丈夫下了夜班回到家,看到儿子又被体罚了,跪在地上。这种情况小华看到得多了,也知道帮不上孩子什么,小华就去睡觉了。睡到傍晚起来,小华又要去上夜了班,他看到可怜的孩子还跪在那里,已经跪了一天、跪了十多个小时了。夜里,小侠打电话到单位,告诉小华,乐乐死了;小侠让小华回来,然后求他帮着把已经死去了的儿子掩埋掉,小华就和小侠一起将儿子埋在了附近的一个山坡上。
直到今年六一节,几个旅游的人路过掩埋处的时候,发现了露出来的乐乐的书包,和书包下面盖着的蛇皮袋,以及袋里的乐乐的尸体,才使案子真相大白了。小华和小侠已经构成了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和从犯,双双被逮捕。在看守所里,穿着号衣的小侠伤心地对记者说:她早就想去看精神科医生了,可是她不知道到哪里去看这样的医生;她深深地遗憾是,老公和儿子是她的最爱,而她却深深地伤害了这两个她最爱的人,儿子永远地去了,丈夫本来会有的大好前程,也被她毁掉了。
我们不论在文学艺术作品或是其它的什么场合,谈论到女性的时候,经常会有的思路是评头论足,对各种美女的津津乐道;而对有着各种心理问题的女子,却多有嘲笑的口吻。我们应当在这两起残忍的食子母亲的故事背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女性充满矛盾,有时甚至是极度痛苦的心理现象地关注。女性对亲爱、对情爱、对性爱的那种极度渴望又充满着矛盾的心理,让女人们彷徨在得与失之间,喜与忧之间,善与恶之间。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更多地理解女性,关爱女性和保护女性,而不是带有歧视色彩地欣赏女性、玩弄女性和消费女性,更能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公平、包容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