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于我,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那句流传了千百年的民谚: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是因为那无尽的高山和贫瘠的土地,以及许许多多到过彭水的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你脑海中只留下两个丑陋的字眼:贫穷!
陌生,却是因为笔者仅仅去过两次彭水。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末,随作家代表团访问黔江之后滞留彭水,曾在县城住了一宿,与其时的县领导有过短暂的接触。说实话,当时的印象很不好。小小的彭水城拥挤在陡峭的乌江两岸的山壁上,弯曲而狭窄,看不到多少现代化的气息和生机。城之周围群山莽莽,几乎没有拓展的空间与地方……我曾经在心底叹息:老天爷不眷顾彭水,彭水的发展看来注定要落在众多区市县的后头!
第二次来彭水就是这一次了。不必掩饰,我仍是带着悲观的心情和贫困的有色眼镜去彭水的。城市变化不大,地理状况限制了它的发展,但是我看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高楼,看到了越来越繁荣的市场,看到了当年彭水人脸上没有的笑容和自信。这可是质的变化。
我对彭水的了解是陌生的,肤浅的,我渴望通过眼睛和交流对彭水作一次深层次的探访,可惜我的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的浩瀚的资料里,我竟未能与掌握彭水发展大局的关键人物晤面与交流。既然如此,我也只能在那些往昔的文字里沙海淘金了!
不久前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中曾有这样的大段描写:扶不起来的太子李承乾终于触怒了唐太宗李世民,被废黜并流放至黔州。其时乃贞观17年9月,也就是公元643年9月。无独有偶,唐高宗李治在17年后又将太子梁王李忠流放黔州,并赐死于流放之地.两代帝王都将太子废流于一地,可知黔州在他的心中的地位,可知黔州的荒僻与遥远。
这个黔州就是今日的彭水。
实际上,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翻越了秦岭与巴山,再渡过长江,就是令人生畏的亡命之地了。即便从公元前140年即设县的彭水(初名为涪陵,巴亭等等)到2000多年后的20世纪末页,此地又有多大的变化?恕笔者直言,都没能逃出原始的农耕生活,都没能摆脱贫穷的命运!
这其实是历史的宿命,是生产力低下造成的宿命;是不同历史时期谁也摆脱不了自然力控制而产生的必然的悲剧。
彭水人引以自豪的唐宋时期的繁荣和清末“甲于酉属”的辉煌,是彭水历史上的亮点,然而我们可以设想当年繁荣程度的有限,可以设想在如此闭锁的大山中人民生活质量的低下。即便是在上世纪九十代年末,我和作家们乘车从悬挂在乌江峭崖上的狭窄公路上驶过时也摆脱不了那种忐忑与恐惧;再联想到我们的祖先们是如何在那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顽强地繁衍与生存,心中蓦然升起几多的悲凉与崇敬!
然而时代变了!
今日的彭水已经不再仅仅依靠湍急的乌江与羊肠般的山路。有平坦的二级公路直通南北,有硬化的水泥路串缀起偏远的乡村,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那么复杂的地貌上竟建成了高质量的铁路,几乎都是在山肚子里穿行,当年乘汽车也要一天的行程,如今不到三个小时竟完成了!
人类真是伟大,彭水人真是伟大!
交通的便利带来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节省,更多的彭水人看到了繁花纷飞的外部世界,也将彭水人的精神世界拓展到了重庆,拓展到了北京、广东、上海以及国外。
彭水人终于知道了,乌江湍急的水流并不是坏事,高峡里筑起大坝可以发电,可以有舟楫之便,可以把白花花的水流转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可以生出前生往世一百年一千年也造不出来的财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与努力,你看,彭水电站工程已经屹立于城市的上头,一根根高压线缆将这个小城连接到了蓬勃汹涌的改革大潮之上,它将为彭水的60万苗族土家族和汉族儿女点燃走向新生活的万世明灯!
彭水人终于知道了,高山大壑里不仅仅埋藏着落后与贫穷,那些山,那些石头,可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珍宝啊!煤矿、重晶石、方解石、大理石等等宝藏正被越来越聪明的彭水人发现并挖掘,在这个能源越来越珍稀,矿石越卖越贵的时代里,彭水的大山里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宝贝啊,将这些以往不屑一顾的东西运出去,加工好,那真是打开了又一个阿里巴巴的的魔洞呢!
彭水人都知道有一位老乡叫孙甚林,他用20年的打拼在重庆创造了奇迹。这个当年的穷小子如今已是商界巨头,政界名宿了。就是这个孙甚林曾经告诉笔者,他的老家有几个溶洞,“那比武隆的芙蓉洞大多了。”他说他小时候曾钻进去过,走了好好久都没走完。我说你去开发呀!他说开发了谁去看管呀,你去吗?大山里你一天也呆不住!没路没车没吃没喝,那么个鬼地方!孙甚林说起山里的贫困就摇头!
彭水人如今不再摇头。路已经通了,那个名叫阿依河的风景区,不就是在大山的腹地么,如今也是名扬巴渝了。彭水3903平方公里的山野里藏着多少阿依河这样的风景啊!
彭水有流不尽的水力资源,有挖不完的矿物燃料,所以它是能源大县,据说仅仅一个彭水水电站的发电量就占去了全重庆水力发电量的40%!彭水还是名副其实的矿产大县,仅探明的原煤储量就有近2亿吨;彭水还是很有潜力的旅游大县,密如蛛网的县内交通线与国道、省道、高速路、铁路形成了自然的融合,昔日的天堑早已成为通衢之途…..“乌江画廊”之说尽管还有一些理想的成份,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几年之后,彭水的美丽绝不是仅仅用这四个字就可以描述的,我希望它变成武陵山上的明珠,成为西部重镇重庆东南城乡统筹的先行,成为真正的盛世康乐之地。
彭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农业县向现代化前进的过程是一次痛苦的蜕变。但是这种痛苦必须承受,这种蜕变不可避免。
直辖十年,彭水人紧紧抓住千年不遇的时机,与西部大开发同步,与少数民族地区大发展合拍,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战略目标,全县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9.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0.5亿元,年均增长9.5%,也就是说十年内GTP增长了两倍多,这的确是令人瞩目的成就。也许从外观上彭水城较其它区县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你想想彭水的过去,你身历一下彭水的现在,你就会慨叹这一切的来之不易!
在彭水期间,我唯一交谈过的历史见证人是一位退休的县级干部。他说,彭水的变化实在是难能可贵。决策者终于从几十年要“办成农业大县”的思路中走了出来,从“农业学大寨”的死胡同里走了出来!你彭水山高坡陡,搞什么农业大县,那不是瞎胡闹吗?越办越亏,越学越穷,彭水曾经是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结果老百姓照样吃不饱!如今终于调整了方向,发展工业,狠抓能源、矿业、交通、卷烟初烤……立马就见了成效。今后把旅游和第三产业抓上去,好日子就在后头了!
也是这位老同志告诉我,直辖十年给彭水带来巨大变化基于以下四点:
市管之后终于有人管了,管到实处了,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了。这是直辖前很难办到的。
投入加大了。从1949年到直辖前,国家对彭水的总投入仅有几个亿,如今每年固定资产投入都有几十个亿。不可比,今非昔比!
狠抓交通。不用我说,你出去走走看,现今再偏僻的乡也通公路了,解放后几十年也没有修几条路啊!
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了,以往地州才能享受的政策,如今我们自治县也享受了,尤其是税收方面的相关政策。
说实话,我是一个很挑剔的作家兼记者,我走过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我实在不想说过多违心的话。以世界的眼光看彭水,以中国的眼光看彭水,抑或用重庆城区的眼光看彭水,它依然非常落后,城市不成规模,建筑不甚讲究,人民还不富裕………但是我仍然不得不承认它神速的进步,这个进步兴许来得晚了一些,但它兴许是一件好事,所谓后发制人是也!
笔者在彭水期间去了阿依河风景区,阿依河很陡峭,我未能下到谷底一览它的无尽风光。但有关那里的一条标语引起了我的注意:彭水阿依河——千年不变的美丽。很简约很诗意。我忽然萌生出一个信念,彭水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正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美丽,而这种美丽将是永远的,万代垂范的!
正是如此,在我的眼睛里,彭水人民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伟业,留芳百世的美丽。
熟悉,是因为那句流传了千百年的民谚: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是因为那无尽的高山和贫瘠的土地,以及许许多多到过彭水的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你脑海中只留下两个丑陋的字眼:贫穷!
陌生,却是因为笔者仅仅去过两次彭水。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末,随作家代表团访问黔江之后滞留彭水,曾在县城住了一宿,与其时的县领导有过短暂的接触。说实话,当时的印象很不好。小小的彭水城拥挤在陡峭的乌江两岸的山壁上,弯曲而狭窄,看不到多少现代化的气息和生机。城之周围群山莽莽,几乎没有拓展的空间与地方……我曾经在心底叹息:老天爷不眷顾彭水,彭水的发展看来注定要落在众多区市县的后头!
第二次来彭水就是这一次了。不必掩饰,我仍是带着悲观的心情和贫困的有色眼镜去彭水的。城市变化不大,地理状况限制了它的发展,但是我看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高楼,看到了越来越繁荣的市场,看到了当年彭水人脸上没有的笑容和自信。这可是质的变化。
我对彭水的了解是陌生的,肤浅的,我渴望通过眼睛和交流对彭水作一次深层次的探访,可惜我的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的浩瀚的资料里,我竟未能与掌握彭水发展大局的关键人物晤面与交流。既然如此,我也只能在那些往昔的文字里沙海淘金了!
不久前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中曾有这样的大段描写:扶不起来的太子李承乾终于触怒了唐太宗李世民,被废黜并流放至黔州。其时乃贞观17年9月,也就是公元643年9月。无独有偶,唐高宗李治在17年后又将太子梁王李忠流放黔州,并赐死于流放之地.两代帝王都将太子废流于一地,可知黔州在他的心中的地位,可知黔州的荒僻与遥远。
这个黔州就是今日的彭水。
实际上,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翻越了秦岭与巴山,再渡过长江,就是令人生畏的亡命之地了。即便从公元前140年即设县的彭水(初名为涪陵,巴亭等等)到2000多年后的20世纪末页,此地又有多大的变化?恕笔者直言,都没能逃出原始的农耕生活,都没能摆脱贫穷的命运!
这其实是历史的宿命,是生产力低下造成的宿命;是不同历史时期谁也摆脱不了自然力控制而产生的必然的悲剧。
彭水人引以自豪的唐宋时期的繁荣和清末“甲于酉属”的辉煌,是彭水历史上的亮点,然而我们可以设想当年繁荣程度的有限,可以设想在如此闭锁的大山中人民生活质量的低下。即便是在上世纪九十代年末,我和作家们乘车从悬挂在乌江峭崖上的狭窄公路上驶过时也摆脱不了那种忐忑与恐惧;再联想到我们的祖先们是如何在那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顽强地繁衍与生存,心中蓦然升起几多的悲凉与崇敬!
然而时代变了!
今日的彭水已经不再仅仅依靠湍急的乌江与羊肠般的山路。有平坦的二级公路直通南北,有硬化的水泥路串缀起偏远的乡村,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那么复杂的地貌上竟建成了高质量的铁路,几乎都是在山肚子里穿行,当年乘汽车也要一天的行程,如今不到三个小时竟完成了!
人类真是伟大,彭水人真是伟大!
交通的便利带来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节省,更多的彭水人看到了繁花纷飞的外部世界,也将彭水人的精神世界拓展到了重庆,拓展到了北京、广东、上海以及国外。
彭水人终于知道了,乌江湍急的水流并不是坏事,高峡里筑起大坝可以发电,可以有舟楫之便,可以把白花花的水流转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可以生出前生往世一百年一千年也造不出来的财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与努力,你看,彭水电站工程已经屹立于城市的上头,一根根高压线缆将这个小城连接到了蓬勃汹涌的改革大潮之上,它将为彭水的60万苗族土家族和汉族儿女点燃走向新生活的万世明灯!
彭水人终于知道了,高山大壑里不仅仅埋藏着落后与贫穷,那些山,那些石头,可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珍宝啊!煤矿、重晶石、方解石、大理石等等宝藏正被越来越聪明的彭水人发现并挖掘,在这个能源越来越珍稀,矿石越卖越贵的时代里,彭水的大山里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宝贝啊,将这些以往不屑一顾的东西运出去,加工好,那真是打开了又一个阿里巴巴的的魔洞呢!
彭水人都知道有一位老乡叫孙甚林,他用20年的打拼在重庆创造了奇迹。这个当年的穷小子如今已是商界巨头,政界名宿了。就是这个孙甚林曾经告诉笔者,他的老家有几个溶洞,“那比武隆的芙蓉洞大多了。”他说他小时候曾钻进去过,走了好好久都没走完。我说你去开发呀!他说开发了谁去看管呀,你去吗?大山里你一天也呆不住!没路没车没吃没喝,那么个鬼地方!孙甚林说起山里的贫困就摇头!
彭水人如今不再摇头。路已经通了,那个名叫阿依河的风景区,不就是在大山的腹地么,如今也是名扬巴渝了。彭水3903平方公里的山野里藏着多少阿依河这样的风景啊!
彭水有流不尽的水力资源,有挖不完的矿物燃料,所以它是能源大县,据说仅仅一个彭水水电站的发电量就占去了全重庆水力发电量的40%!彭水还是名副其实的矿产大县,仅探明的原煤储量就有近2亿吨;彭水还是很有潜力的旅游大县,密如蛛网的县内交通线与国道、省道、高速路、铁路形成了自然的融合,昔日的天堑早已成为通衢之途…..“乌江画廊”之说尽管还有一些理想的成份,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几年之后,彭水的美丽绝不是仅仅用这四个字就可以描述的,我希望它变成武陵山上的明珠,成为西部重镇重庆东南城乡统筹的先行,成为真正的盛世康乐之地。
彭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农业县向现代化前进的过程是一次痛苦的蜕变。但是这种痛苦必须承受,这种蜕变不可避免。
直辖十年,彭水人紧紧抓住千年不遇的时机,与西部大开发同步,与少数民族地区大发展合拍,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战略目标,全县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9.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0.5亿元,年均增长9.5%,也就是说十年内GTP增长了两倍多,这的确是令人瞩目的成就。也许从外观上彭水城较其它区县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你想想彭水的过去,你身历一下彭水的现在,你就会慨叹这一切的来之不易!
在彭水期间,我唯一交谈过的历史见证人是一位退休的县级干部。他说,彭水的变化实在是难能可贵。决策者终于从几十年要“办成农业大县”的思路中走了出来,从“农业学大寨”的死胡同里走了出来!你彭水山高坡陡,搞什么农业大县,那不是瞎胡闹吗?越办越亏,越学越穷,彭水曾经是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结果老百姓照样吃不饱!如今终于调整了方向,发展工业,狠抓能源、矿业、交通、卷烟初烤……立马就见了成效。今后把旅游和第三产业抓上去,好日子就在后头了!
也是这位老同志告诉我,直辖十年给彭水带来巨大变化基于以下四点:
市管之后终于有人管了,管到实处了,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了。这是直辖前很难办到的。
投入加大了。从1949年到直辖前,国家对彭水的总投入仅有几个亿,如今每年固定资产投入都有几十个亿。不可比,今非昔比!
狠抓交通。不用我说,你出去走走看,现今再偏僻的乡也通公路了,解放后几十年也没有修几条路啊!
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了,以往地州才能享受的政策,如今我们自治县也享受了,尤其是税收方面的相关政策。
说实话,我是一个很挑剔的作家兼记者,我走过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我实在不想说过多违心的话。以世界的眼光看彭水,以中国的眼光看彭水,抑或用重庆城区的眼光看彭水,它依然非常落后,城市不成规模,建筑不甚讲究,人民还不富裕………但是我仍然不得不承认它神速的进步,这个进步兴许来得晚了一些,但它兴许是一件好事,所谓后发制人是也!
笔者在彭水期间去了阿依河风景区,阿依河很陡峭,我未能下到谷底一览它的无尽风光。但有关那里的一条标语引起了我的注意:彭水阿依河——千年不变的美丽。很简约很诗意。我忽然萌生出一个信念,彭水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正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美丽,而这种美丽将是永远的,万代垂范的!
正是如此,在我的眼睛里,彭水人民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伟业,留芳百世的美丽。